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

医学论坛网©第72届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

时间 : 2009-11-28 05:17:07 来源:beta.cmt.com.cn

[摘要]

©CMT版权:第72届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ACR/ARHP 2008)于2008年10月24-29日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市举行。本报特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为我们组稿,向读者传递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

第72届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
2008年12月04日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作者:孙凌云;沈南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羟氯喹;

  第72届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ACR/ARHP2008)于2008年10月24-29日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市举行。本报特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为我们组稿,向读者传递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主要领域的热点话题和最新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一、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临床治疗

  总结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

  1、羟氯喹可降低女性SLE患者糖尿病发生率

  匹兹堡大学佩恩等对149例非糖尿病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评估。研究者将患者分为硫酸羟氯喹(HCQ)治疗组和非HCQ治疗组,检测其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及糖耐量。研究表明,HCQ有利于糖代谢,对SLE患者作用更明显,HCQ治疗SLE可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2、轻度活动期或稳定期SLE患者可能无需加用强效免疫抑制剂

  英国与荷兰学者对70例女性SLE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均处于轻度活动期或稳定期,均服用HCQ或HCQ联合泼尼松龙(≤15mg/d)。研究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霉酚酸酯(MMF)治疗组(加服MMF1g,bid),随访8周,检测用药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血管扩张(FMD)的变化。

  结果表明,HCQ治疗可对患者内皮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这部分患者不需加用强效免疫抑制剂来抑制血管炎症。

  3、羟氯喹对SLE患者有肾保护作用

  美国学者对506例狼疮肾炎(LN)患者的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使用HCQ后患者疾病严重度降低,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证实HCQ有肾保护作用。SLE患者一旦出现明确的肾损害,应早期使用HCQ。

  4、FK506对MMF治疗无效LN患者的价值待验证

  美国马哈茂德等对MMF治疗无效的LN患者改用FK506,平均初始剂量3.4mg,维持浓度5~7ng/ml,平均治疗10.85月。结果表明,FK506对这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疗效,但并不完全有效,且FK506用于SLE患者时毒性较大,限制了其长期使用。

  5、阿托伐他汀可能改善SLE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爱尔兰学者沙利文等报告,用阿托伐他汀每日20mg治疗2周后,SLE患者FMD明显升高,改为每日40mg继续治疗2周,患者FMD进一步升高,且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提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影响内皮来降低SLE心血管病发病率。

  普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降低SLE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墨西哥拉斯特拉等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mm的20例女性SLE患者进行了研究。患者接受普伐他汀40mg/d和依折麦布10mg/d治疗6个月后,其颈动脉IMT减小,血C反应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6、环磷酰胺降低NPSLE患者急性精神错乱发生率

  日本学者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26例弥漫型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表明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或静脉点滴环磷酰胺都不能明显延长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但多变量分析表明,对57例急性精神错乱(ACS)患者静脉点滴环磷酰胺可显著降低ACS发生风险。

  7、维生素D对SLE治疗有潜在疗效

  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对维生素D缺乏的SLE患者补充维生素D后,患者干扰素(IFNα)诱导基因(Mxl1、Ifit1、Ifit44)表达下降。这提示维生素D对治疗SLE有很大潜力。

  美国卡门等研究表明,稳定期黑人SLE患者中,25(OH)维生素D水平低与疾病活动程度高及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高显著相关。每日补充维生素D3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良好。虽然日晒可诱发疾病活动,但口服维生素D并不使自身抗体产生增加。

   8、SLE标准治疗方案加用贝利单抗长期安全性好

  麦凯等研究了贝利单抗(belimumab,人源抗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单抗)治疗SLE的长期安全性。449例患者随机接受贝利单抗(1、4或10mg/kg,每月1次)或安慰剂,治疗52周后转入开放试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严重不良事件、恶性肿瘤及感染的发生率相似。在3年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未上升。

  9、英夫利西单抗治疗SLE初探

  德国阿林格等研究了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治疗12例SLE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英夫利西单抗不引起SLE病情复发,但1例患者出现高水平抗心磷脂抗体,继发深静脉血栓,2例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事件(中枢淋巴瘤和军团菌肺炎)。5例重症LN患者在接受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后尿蛋白迅速明显下降,1例患者的间质性肺炎缓解,在部分患者中疗效可持续5年以上。

  10、依帕珠单抗可有效治疗SLE

  美国彼得里报告了依帕珠单抗(epratuzumab,Emab,抗CD22单抗)治疗SLE的两项多中心双盲随机试验,观察其对重度[SLE英国狼疮评估组(BILAG)A级]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和(或)两器官受累的中度[BILAGB级]患者的疗效。

  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安慰剂、Emab360mg/m2或720mg/m2三组,治疗分4个疗程共48周,第一疗程中每周给药1次,持续4周,其后每疗程初始阶段隔周给药1次。基线时糖皮质激素(CS)、免疫抑制剂(IS)和(或)抗疟药(AM)剂量维持不变。结果表明,治疗4~48周时,Emab治疗组患者总BILAG评分显著低于安慰剂组。

  11、异基因BM-MSC移植有望治疗难治性SLE

  我国南京鼓楼医院研究者报告了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移植治疗11例难治性SLE患者的疗效。BM-MSC移植能降低疾病活动评分,减少24小时尿蛋白,降低血清肌酐、ANA和dsDNA抗体水平,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提高血清补体水平和上调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为难治性SLE的治疗开辟了新道路。

  (二)基础研究

  总结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沈南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研究手段解析SLE的关键致病通路是近年风湿病基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次大会在SLE易感基因的筛选及功能鉴定、免疫调节失衡的分子及细胞机制、Ⅰ型干扰素在SLE发病中的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报告。

  1、易感基因

  随着人类基因多态性公共数据库的完善、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成熟及样品收集国际合作模型的良好运转,SLE易感基因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曹(Tsao)教授在大会特邀报告中总结了近期4个主要全基因组相关分析的数据。在白种人群中已证实,ITGAM、PXK、TNFAIP3、BANK1、BLK为新的狼疮致病基因,其功能将为揭示新的致病通路提供重要信息。

  2、免疫调节分子机制

  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新的基因表达调节分子引起特别关注。在miRNA与自身免疫专题讨论会上,3位学者就miRNA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作了精彩报告。他们的研究提示,miRNA表达或功能缺陷可导致自身免疫表型。

  最令人感兴趣的发现是miR-146a条件敲除小鼠具有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表型,此结果与上海仁济医院风湿病研究所的报告相呼应。该研究应用miRNA表达谱揭示狼疮患者miR-146a表达低下,并证明此缺陷与狼疮患者干扰素通路异常相关。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miR-146a可能调节数个干扰素通路关键性信号传递分子。这些发现将为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及疾病通路特异性干扰手段提供新思路。

  3、Ⅰ型干扰素与狼疮发病机制

  克罗教授报告了多个与SLEI型通路活化相关的重要遗传变异,包括一些有重要免疫调节功能的基因如IRF5、PTPN22、STAT4。特定基因单倍型与个体血清干扰素活性相关。

  在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调节方面,有研究者报告,狼疮患者体内干扰素水平异常可影响胞内信号传递分子表达,导致患者对多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反应产生变化,扩大了炎症反应效应。这提示调节细胞因子信号传递状态可作为一种新型免疫平衡治疗手段。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医学论坛网©...”相似的文章

更多>>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关节炎的病人,在X线检查时,除有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有弥漫性骨质疏松征象外,关节软骨或骨损害比较少见,少数病人可出现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的侵蚀性关节病变,合并关节积液时,积液量通常较少...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