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8 09:10:14 来源:www.edu24ol.com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针灸疗法
本病系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急性细菌性痢疾(下简称急性菌痢)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腹痛,腹泻与坠胀,每日大便数次至10余次,混有黏液、脓、血,可伴发热,左下腹压痛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其中,中毒型菌痢,发病更为急骤,多见于2~7岁儿童,可迅速出现高热、嗜睡、惊厥、昏迷与呼吸循环衰竭,须及早救治。
针灸治疗本病,现代较早的报道见于五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末,已应用针灸、电针、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治疗,并进行较大样本的观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创制了一种穴区刮疗法抢救中毒型菌痢,在降热、止痉、恢复呼吸循环衰竭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八十年代以来,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针灸对本病确有显著的效果,有人曾统计2199例,治愈率竟达92.5%[3].通过对照观察,发现用针灸治疗急性菌痢,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大便细菌转阴率均优于西药组[4].在不同菌型感染的痢疾中,以福氏菌型痢疾针灸疗效最好。
关于针灸治疗急性菌痢的机理,也做了很多工作。尽管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但不同实验研究已经表明:针灸可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以体液免疫功能(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强最为明显[4];还能抑制菌痢患者亢进的肠蠕动,并有扩张肠血管、增加肠血流量的作用;最近,有人通过21项客观指标的分析,证实针灸治疗急性菌痢具有抗炎,灭菌,防毒,解毒,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纠正生理功能紊乱和物质代谢障碍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体针、刺血拔罐、穴位注射、耳针、艾灸及头针等。
【治疗】
(一)取穴
主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
配穴:高热加大椎、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里急后重加关元、长强;抽风惊厥酌选水沟、十宣、印堂;呼吸衰竭酌选素s、内关、涌泉、大冲;循环衰竭酌选百会、水沟、十宣、素s.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穴,其中上巨虚与足三里可交替轮用。配穴据症情选用。
普通型治法:以泻法为主。针刺略深,得气后,紧提慢按结合捻转反复运针,刺激强度可适当增大。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宜多次运针,增强针感。重症每8小时针1次,轻中症可日针1~2次,症状缓解改为每日1次,直到痊愈。本病针刺恢复较快,不须计疗程。下同。
中毒型治法:除用上法外,应抓住退热、止痉两要点。退热,大椎、曲池均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病初起用大椎,热久者加曲池;止痉,亦宜剌血。
(三)疗效评价
急性菌痢针灸治疗治愈标准:(1)临床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成形;(2)大便镜检三次阴性;(3)细菌培养阴性。
针刺治疗本病,治愈率在90%~100%.
(一)取穴
主穴:大肠、小肠、直肠下段。
配穴:皮质下、交感。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明显加配穴。每次选2~3穴(单侧)。寻得敏感点,毫针刺入,快速捻转,尽量用病人能耐受的较强刺激,留针15~45分钟,并间断地作持续运针,直至病人便意及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症状重者,每日2~3次,待控制后,改为每日1次。亦可在上述耳穴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0.1毫升,每日1次,左右交替,双侧轮用。
1[2][]【保存】【大中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相关文章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