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

先天性肛门病 - 上海治疗痔疮最好的医院

时间 : 2009-11-28 03:44:30 来源:www.shgc120.com

[摘要]

胎儿在母亲子宫里只有8毫米大的时候,胎儿的直肠和膀胱是互相通连的,这个沟通的地方称为肛腔。胎儿长到第七周时,肛腔分为前后两部,前面发育成泌尿生殖系统(膀胱、尿道、阴道),后面向会阴部伸展发育形成直肠。

  从母体带来的病称为先天性疾病,如兔唇、腭裂、多指(趾)等。肛门部也有先天性疾病,如肛门闭锁、肛门移位、肛门狭窄等等,以先天性肛门闭锁为多见。
  
  原因:胎儿在母亲子宫里只有8毫米大的时候,胎儿的直肠和膀胱是互相通连的,这个沟通的地方称为肛腔。胎儿长到第七周时,肛腔分为前后两部,前面发育成泌尿生殖系统(膀胱、尿道、阴道),后面向会阴部伸展发育形成直肠。
  
  从这时候起,直肠和膀胱就成为两个独立的、互不通连的脏器。胚胎第九周时,肛门部的肛膜消失,就逐渐形成了肛门。当胚胎在第七、八周时,如遇到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胚胎发育异常,或发育中止时,就可以造成肛门直肠的畸形。
  
  分类:统计每5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肛门畸形的婴儿,它的种类很多,有时也很错综复杂。一般将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型:肛门或直肠狭窄。肛门和直肠都完整而且相通,只是肛门或直肠下端狭窄,管径比正常婴儿细,粪便通过发生困难。
  
  第二型:肛门膜状闭锁。直肠正常,肛门部有凹陷,肛门与直肠之间有膜状隔阻塞,引起肛门与直肠不相通而大便不得排出。
  
  第三型:肛门直肠闭锁。直肠下段与肛门皮肤凹陷之间有相当距离,不能大便和排气,这种畸形最多见,约占整个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的一半以上。
  
  第四型:直肠下端闭锁。这些新生儿肛门外形正常,有肛门存在,肛门及肛门括约肌均正常,但肛门与直肠之间有不同距离的间隔,由于这间隔较高,肛门表面基本正常,所以这种类型常被忽视。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可伴有瘘道,在男婴多见为直肠膀胱瘘、直肠尿道瘘、直肠会阴瘘。女婴多为直肠阴道瘘等。当伴有这些瘘道时,常被忽略,往往在发现尿内有粪便或尿液混浊时才引起注意。这些病变很容易引起膀胱炎或肾盂肾炎
  
  表现:门正常的位置发生转移,或肛门位置处没有肛门,或虽然肛门的位置形态正常但管径狭小粪便排不出,或肛门与直肠不相通等,只要注意观察是不难发现的。如新生儿出生后一天仍无胎粪排出,喂奶时发现腹胀、呕吐、哭闹不安等,要引起注意,观察有无肛门直肠畸形的可能。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可引起完全性低位肠梗阻,如没有发现或不及时治疗,六、七天后就会死亡。所以当婴儿出生后,都应仔细检查有没有肛门及胎粪排出情况如何。
  
  治疗:此病的治疗祖国医学很早就有记载。明代医家孙志宏说:“罕有儿初生无谷道(肛门),大便不能者,旬日后必不救,须用细刀割穿,要对孔亲切,开道之后,用细帛卷如小指,以香油渗透插入,使不再合,傍用生肌散敷之自愈。”对第一型先天性肛门狭窄病儿,可用扩肛的方法,即先用小指戴橡皮指套,涂上润滑油,伸入患儿肛内,使狭窄部扩张,每日1-3次,经过一段时期的扩张后即可治好。对第二型肛门膜状闭锁者,可从肛门部将闭锁的膜行十字状切开,并配合扩肛,以免疤痕收缩引起肛门狭窄。
  
  对第三型肛门直肠闭锁的病儿,为了确定直肠盲端与肛门之间的距离,需要拍摄倒立位X线片来协助诊断,如直肠盲端离肛门2厘米以下(低位闭锁)可以在会阴部行肛门成形术。
  
  如果直肠盲端离肛门超过2厘米以上(高位闭锁)病儿全身情况良好时可采用一期手术,即一次手术在腹部和会阴部同时进行(称为一期腹会阴肛门成形术);当病儿情况极差时,可选用结肠造瘘术,先解除肠梗阻,抢救病儿生命,以后再根据情况采用其他手术。第四型直肠下端闭锁,直肠盲端离肛门距离较远,往往需要采用腹会阴或骶会阴联合手术。

上海国济医院肛肠科是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医肛肠医疗上海定点治疗医院;由国内知名肛肠专家巫秀义、刘飞、曾宪文、张苏闽、王业皇、何基杨等主诊。咨询热线:021-65600909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先天性肛门病 - 上...”相似的文章

更多>>

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疾病

1.直肠指诊。 2.钡灌肠摄片。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