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8 04:10:20 来源:www.5j5k.com
先天性巨结肠为小儿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占胃肠道畸形的第二位,新生儿肠梗阻的20~25%。发病率约1/5000新生儿,多为足月儿,男女之比为3~4:1。3~5%病例有家族发病史。少数病例伴发先天
先天性巨结肠为小儿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占胃肠道畸形的第二位,新生儿肠梗阻的20~25%。发病率约1/5000新生儿,多为足月儿,男女之比为3~4:1。3~5%病例有家族发病史。少数病例伴发先天愚型或其它先天畸形。
【病因及病理】 本病的局部肠壁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缺乏神经节细胞。无神经节细胞肠段丧失蠕动功能而经常处于痉挛收缩状态,管腔稍细,肠壁僵硬,粪便通过困难,发生功能性肠梗阻。由于粪便不能从结肠充分进入直肠,亦不能激起正常的排便反射。因此淤积大量粪便和气体,肠管逐渐代偿性扩张和肥厚,形成巨结肠。
【临床表现】
由于病变肠段的长度和年龄的不同,症状和体征有很大差异。一般病变肠段越长,出现便秘的症状越早越重。
(一)出生后不排胎便,在1~2天内出现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拒食,呕吐,吐出物含胆汁或为粪样液。腹胀,腹壁紧张发亮,有扩张静脉,呼吸困难和呻吟,脱水。在灌肠后可排出大量胎粪和气体而症状缓解,腹变软,呕吐停止,吃奶如常。但病变肠段太长者常无效。症状缓解后,或仍不能自行排便,或缓解数日(少数缓解数周或数月),其间可自行排便,但不能排净肠内积粪,逐渐出现顽固性便秘,需灌肠后才排便。 (二)少数患儿在24小时内,90%以上在24小时后排出少量胎粪,持续3~5天仍不能排净。在2~3天后反复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伴不同程度的腹胀;较重者出现呕吐,数日甚至1~2周不排便。自发缓解,或于直肠指检或灌肠后排出大量奇臭粪便和气体,症状缓解。
(三)上述患儿可突然出现完全性肠梗阻,高度腹胀,吐咖啡样液,呼吸困难,全身紫绀,休克,称巨结肠危象,如不及时治疗,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
(四)初时便秘和腹胀症状较轻,经数日灌肠一次,腹胀即消,在数周或数月后发生顽固性便秘。
多数全身状况较差,生长发育落后,营养不良,面色苍白,贫血,或有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并发症】
一、小肠结肠炎 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儿童较少见。重者可导致渗出性腹膜炎。患儿全身情况突然恶化,腹部高度膨胀;高热,呕吐,频泻,排出奇臭粪液,迅速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二、肠穿孔 多见于新生儿,常见的穿孔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盲肠。
三、继发感染 如败血症和肺炎等。
【诊断】
凡新生儿生后胎粪排出迟延或不排胎粪,伴有腹胀和呕吐,应考虑本病。儿童有长期便秘史和腹胀等典型体征者亦可基本上诊断。进一步确诊需做以下检查。
一、钡剂灌肠X线检查特别是对病变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常见型,其确诊率达90%以上。还可判定病变肠段的长度,有助于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
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的诊断方法。确诊率达85%以上。
三、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四、直肠组织活检应用于以上述方法仍不能确诊的病例。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