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
乳嗽,百啐内嗽。
定义及释义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特点为弥漫性肺部病变及症状不典型。主要分为吸入性肺炎及感染性肺炎两大类。后者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感染的称为宫内感染性肺炎,于出生后感染的称为生后感染性肺炎。
咳嗽、喘憋为主要指征,或仅见精神萎弱,拒奶等表现。
病因
西医病因
吸入性肺炎多因吸入胎粪、羊水等引起,也可因吞咽反射不成熟、吞咽动作不协调、食管返流或腭裂等因素引起乳汁或分泌物吸入而引起。感染性肺炎如为出生前感染,多为母亲有感染,病原通过胎盘血行传至胎儿。羊膜早破、羊水污染,胎儿宫内吸入污染羊水或胎儿娩出时吸入产道中污染分泌物也可感染。如为出生后感染,多为患儿与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患脐炎、败血症等经血行播散,或医源性感染。病原体以B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见。医源性感染可由绿脓杆菌、厌氧菌及某些致病力低的细菌引起。
流行病学
据报道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15~20%,死亡病例的20~30%。
病机探微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外感风寒,或内呛乳食所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未固、加之调护不周,易为外邪所侵。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肺主气而朝百脉,肺气闭塞,则血流不畅,而见心血瘀阻。本病病位在肺,常累及于心。治疗以宣肺止咳为原则,注意调护气阴,标本兼顾。
诊断
中医诊断
辨证:
1.风寒袭肺
主证:哭声低弱,口吐白沫,喉中痰鸣,面白肢冷,口周微紫,鼻翼轻度煽动,点头呼吸,体温正常或稍低,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达风关或气关。
分析:本证多由于风寒袭肺,肺失宣肃所致。邪闭肺气,肺失宣降,故见气促、痰鸣。寒为阴邪,伤及阳气,故见体温稍低,哭声低弱,面白肢冷。
2.
风热犯肺主证:发热咳嗽,气急痰鸣,吮乳困难口唇微紫,点头呼吸,舌质红,苔黄,指纹紫红。
分析:本证多由于风热之邪闭郁肺脏所致。肺为邪闭,不得宣降,其气上逆,故见咳嗽气急。热灼肺津,痰涎上涌,故见喉中痰鸣。气机不畅,血运不调,故见口唇微紫。
3・肺热血瘀
主证:精神萎软,咳嗽拒食,呼吸浅快,肢端及口唇发紫,面色灰黯,体温不稳定,甚至出现黄疸或皮肤瘀点,舌质微紫,舌苔黄,指纹紫滞。
分析:本证多由于邪热壅肺,气滞血瘀而致。肺气闭郁,故见咳嗽。邪热内蕴,耗气伤阴,故见精神萎软。气行不畅,血脉瘀滞,故见肢端及口唇发紫。
西医诊断
症状:可有呼吸急促,口周
发绀,体温不升或发热,口吐白沫,吃奶减少,呛奶或吐奶。早产儿可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
体征:
常不典型。可有呼吸急促,口周发绀,体温不升或发热,口吐白沫,吃奶减少,呛奶或吐奶。早产儿可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日龄较大者可有咳嗽、鼻翼扇动及三凹征。肺部听诊可有呼吸音粗糙,干性罗音或中、小水泡音。此外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衰竭及心功能衰
竭等严重症状。
体检:日龄较大者可有鼻翼扇动及三凹征。肺部听诊可有呼吸音粗糙,干性罗音或中、小水泡音。此外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衰竭及心功能衰
竭的体征。
影象诊断:x线检查:依病变轻重可表现为两肺纹理增强伴点状浸润影,大小不等片状影,弥漫性模糊影,肺门旁及内带肺野间质条索影,偶见大叶性实变。
实验室诊断:
1.血象:细菌感染时血白细胞增高,分叶及杆状粒细胞增多。
2.血气分析:疑有呼吸衰竭时应查动脉血气,血氧分压<6.67Kpa,二氧化碳分压>6.67Kpa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鉴别诊断
1.羊水吸入:出生时有窒息史,复苏后代偿性呼吸急促,随病情好转短期内呼吸趋于正常。若呼吸急促不消失,且出现发热、血白细胞增多等症状,则继发肺炎的可能性大。
2.
新生儿湿肺:多见于足月儿,尤其是剖宫产儿,或孕母有服过多镇静剂史者。生后3~6小时出现呼吸急促,症状轻,病程短,般1~2天。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肺间质和肺泡积液征,大部分2~3天吸收。
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多见于早产儿,生后1~3小时出现呼吸窘迫,病情进行性加重,1~2天达高峰,预后不良。能生存者3天后症状逐渐缓解,自然过程3~5天,常需辅助呼吸,x线片示通气不足,有网状颗粒及支气管充气影,肺不张。
治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本病的治疗以宣肺止咳化痰为总原则。根据病因、病性及轻重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初生之儿,体质柔弱,病情变化迅速,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扶助正气。
辨证选方
1.风寒袭肺
治法:辛温散寒,宣肺止嗽。
方药:三拗汤加减。炙麻黄1g,杏仁、前胡各5g,陈皮、半夏、炙甘草各3g。鼻塞流涕加荆芥、防风;喘憋明显加苏子、炒白果;面白肢冷加桂枝。
2.风热犯肺
治法:辛凉清热,宣肺止嗽。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1g,生石膏lOg,杏仁、前胡、芦根、炙甘草各5g。热重加黄芩;痰多加黛蛤散;口唇发绀加丹参。
3.肺热血瘀
治法:清肺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知母各6g,黄芩、鸡血藤各5g,芦根、杏仁各3g。精神萎软加太子参;皮肤瘀点加丹参;喘促明显加苏子、蝉蜕。
中药:
成药
1.小儿止嗽丸:具有润肺清热,止嗽化痰的作用。适用于新生儿肺炎肺热型。每服lg,日服3次。
2.小儿肺炎散:具有清热解毒,清火祛痰,止咳定喘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肺炎肺热型。每服0.3g,日服2次。
3.润肺止嗽丸:具有润肺定喘,止嗽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肺炎肺气不足者。每服1/3丸,日服2次。
4.小儿喘灵口服液:具有宣肺清热,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肺炎肺热咳喘者。每服2ml,日服3次。
5.小儿百部止咳糖浆:具有清热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肺炎肺热咳嗽者。每服2ml,日服3次。
专方验方
1.肺炎一号方:人参3g,麦冬6g,五味子6g,麻黄lg,杏仁3g,桔梗5g,天花粉5g,陈皮5g,川贝母1g,甘草2g。水煎浓缩至20ml,频服。适用于新生儿肺炎正虚邪盛者。
2.肺炎二号方:炙麻黄1.5g,杏仁5g,葶苈子3g,丹参6g,红花6g,桃仁5g,白人参3g,麦冬6g,五味子3g,生黄芪9g。水煎浓缩至20ml,每服5ml,日服4次。适用于新生儿肺炎气虚血瘀者。
3.银翘生脉散:银花6g,连翘6g,人参6g,陈皮3g,麦冬4g,五味子4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适用于各型新生儿肺炎。
4.清热化痰饮:青黛3g,银杏3g,苏子6g,化橘红6g,鱼腥草5g,莱菔子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适用于新生儿肺炎热甚痰多者。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保暖:使皮肤温度保持在36.5℃左右,早产儿和体温不升者应置暖箱内。
2.营养:病情轻者少量多次喂奶,不宜过饱,防止呕吐及吸入。重症患儿鼻饲喂奶,不能进食者,需补充氨基酸液及内用脂肪。
3.液量:一般为每天60~80ml/kg。
二、呼吸道管理
1.翻身和体位引流:合理的体位对分泌物排出至为重要。根据病情每2~4小时翻身一次,如有肺不张时,可将有肺不张的一侧位于上方侧卧位,以利于分泌物的排出。
2.叩背:用带边的奶嘴或软面罩,用腕力轻叩,频率200次/分,叩打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肩胛下左右共8个部位,每个部位叩1~2分钟。
3.吸痰:每次翻身拍背后应吸痰,无菌操作,从口咽部开始,然后再吸净鼻腔内分泌物,每次20秒钟。
4.雾化吸入:可使气管内分泌物稀释,容易排出,雾化液可用1/2张液(蒸馏水与生理盐水各半量),每日不超过10ml/kg,加入。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痰易净及抗生素。
三、供氧
酌情采用鼻管、口罩或头罩给氧。鼻管氧流量O.5L/min,口罩氧流量1~2L/Min,头罩氧流量5~8L/min,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8~11Kpa或青紫消失。如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可应用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四、抗生素选用
针对病原菌选择用药。常用抗生素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重症感染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
五、支持治疗
危重病儿可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每次5~10ml/kg。
六、对症治疗
1.镇静:烦躁不安或惊厥时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安定等。
2.退热: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等。
3.纠正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主要靠改善通气纠正,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酌用碱性液。
4.及时纠正低血糖或低血钙。
七、并发症治疗
1.心力衰竭:采用快速毛地黄制剂。地高辛饱和量0.03~0.04mg/kg,首剂为饱和量的1/3~1/2,余量分2~3次,间隔4~8小时给药。饱和后12小时可给维持量,维持量为饱和量的1/5,每日分2次给予。同时限制液量及应用速尿等治疗。
2.脓胸或脓气胸:立即抽脓或空气,并考
虑闭式引流术。
3.呼吸衰竭:参见此病的治疗。
其他治疗
新生儿肺炎治疗原则与婴幼儿肺炎大致相仿,应采用中西医结合及综合措施,从整体出发,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供氧、保证营养及液量,积极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及时进行镇静、止咳平喘、强心、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处理。
治疗思路与方案:
1.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高。目前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可明显减少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脑病等危候的发生。
2.新生儿肺炎如无合并症,一般主张中药治疗为主。中药不仅能有效地缓解症状,而且有抗菌、消炎、抑毒的作用,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由于抗生素对病原菌有较强的针对性,必要时可配合抗生素治疗,以提高疗效。
3.由于西药作用迅速,给药方便,对合并呼衰、心衰、脑
水肿的新生儿肺炎,应积极采取西医抢救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同时可配合中药扶助正气,以共同发挥治疗效应。
4.疾病后期,小儿体质虚弱,可运用中药补益气血,调理脾胃,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彻底消除。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