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8 00:55:12 来源:ask.39.net
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生抽搐现象。,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致残因素。缺氧型出血是因缺氧造成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使血液渗出,此型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而损伤型则
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生抽搐现象。
回答医生:范伟婷-河北省第二医院-向我咨询0|2009-07-0922:24 投诉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致残因素。缺氧型出血是因缺氧造成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使血液渗出,此型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而损伤型则都发生在出生时,当然在缺氧的基础上更易出现损伤。不可忽视的是剖宫产儿亦可发生颅内出血,且多为缺氧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内在因素: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凝血功能不全,如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低下,血浆中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功能低,并有生理性凝血因子下降。加之血管壁弹性纤维发育不完整,血管壁脆弱,均易发生出血。在缺氧窒息或产伤等病理条件下,更易发生颅内出血。早产儿体重越轻,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越低下,血管壁发育更差、更脆弱。因此,出血情况也更多见。外在因素:凡在分娩中能引起缺氧或产伤的因素,均可导致颅内出血。常见的缺氧原因为: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打结、脐带脱垂,或孕妇患心脏病、血液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传染性病,或在产程中滥用缩宫素、大剂量镇静剂等。新生儿窒息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血管运动中枢对血管的收缩及舒张调节失常,使血管扩张,静脉淤血,血管壁营养发生障碍。随之血管的渗透性增加,像筛子似地使血液从血管中漏出。轻者引起颅内血管点状出血,严重者可造成大片出血。缺氧时可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和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降低,进一步加重出血。产伤是胎头受挤压、牵拉、变形过度,常因头盆不称、产钳助娩、胎头受压变形,急产时胎头受压力变化过速,均可导致颅内血管发生撞击或牵扯破裂,造成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症状:新生儿颅内出血多数是因为出生时难产、窒息或产伤所引起。早产儿由于凝血功能差,而且血管比较脆弱,所以更为多见。在颅内出血的早期,新生儿常常出现躁动,全身肌肉紧张,两眼向上翻,以及四肢抽搐等兴奋症状。最为特殊的是突然发生一阵阵短促而尖锐的哭叫声,称为脑性尖叫。有的患儿两眼呆呆地看着远处,面部出现恐怖的表情(脑性面容)。病情处于此阶段,如未及时治疗,2~3天后便转入抑制状态。表现为不吃、嗜睡、全身肌肉松弛、呼吸浅表、心跳微弱,逐渐转入昏迷。颅内出血的患儿,囟门常常隆起,眼白处往往会有小出血点。也有少数新生儿出生时并没有什么异常,但出生后3~5天起,逐渐出现拒食、抽搐、全身肌肉紧张和脑性哭吵等颅内出血的症状,这多数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或出生时轻微的产伤未被注意,以后脑出血越积越多,才出现一系列症状。这类患儿的预后很差,即使抢救挽回生命,日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或癫痫等后遗症。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1、加强护理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略垫高30度。保持患儿体温在35.5~36.5℃之间。出生时即有症状者,宜推迟喂奶。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入液量,宁少勿多,每日50~60ml/kg。2、对症治疗A、抗惊厥治疗新生儿惊厥的治疗首先是注意HIE时可能存在的代谢紊乱如低血糖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的立即处理。一旦确定惊厥不是由代谢紊乱引起,需用抗惊厥药物。原则上选择一种药物,剂量要足,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药物血浓度,用药后密切观察,以惊厥停止、安静入睡、呼吸心律平稳、掌指弯曲有一定张力为度。苯巴比妥:控制新生儿惊厥首选。首次给以负荷量15~20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缓慢注射。如惊厥仍未控制,可每隔10~15分钟再给5mg/kg,直到惊厥停止,总量可达30mg/kg。惊厥控制后,12~24小时开始给予维持量,按每天5mg/kg,分两次静脉或肌内注射,每12小时1次,2~3天后改为口服维持。与安定合用时注意到对呼吸抑制。安定:为治疗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剂量为每次0.3~0.5mg/kg,缓慢静脉注射。此药半衰期为15分钟,通过血脑屏障快,消失也快,因此可于是15~20分钟后重复使用,一日之内可应用3~4次。对难于控制的截了当惊厥可每天给3~12mg/kg连续性静脉滴注。B、脑水肿的治疗20%甘露醇:每次0.25~0.5g/kg(1.25~2.5ml/kg),可6小时使用一次,静脉注时或快速静脉滴注,颅内压的高低及意识状态可作为是否需要重复给药的指标。肾上腺皮质激素:早期应用有持续缓解脑水肿的作用,可减少甘露醇的重复使用。常用地塞米松,每次0.5~lmg/kg,每6~12小时1次,多在48小时内应用,48小时后根瞩病情决定停用或减量。控制液量:因脑水肿致颅内高压时,控制液体量每日60~80ml/kg,并根据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尿量、体重变化进行调整。C、恢复脑血管灌流量当收缩压低于6.67kPa(50mmHg)时可给予静脉滴注多巴胺(每分钟3~5ug/kg)和多巴酚丁胺(每分钟2.5~10ug/kg),开始时用小剂量,渐增大至高量。D、改进脑细胞代谢胞二磷胆碱每日100~125mg,加入10%葡萄糖液100~150ml内,静脉滴注,生后第2日开始,每日1次,直至症状好转或出院时。脑活素每日1~2ml,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可用2~3疗程。其他可应用细胞色素C,ATP、辅酶A等。E、高压氧治疗可用高压氧舱全舱给氧法,每日治疗1次,氧浓度为90%~100%,压力为2kPa,每次2小时,视病情可连续进行5~10次,至临床症状及B超示脑水肿消失。有惊厥者,待抽搐停止、呼吸脉搏稳定后入舱,合并颅内出血则在病情稳定6小时后入舱。3、控制出血维生索K1~5mg/次,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日10~20mg/kg。维生素C、止血敏或6-氨基已酸。新生儿颅内出血如何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和出血量多少,而有轻重不同的表现。轻者反应差、少动,1~2天恢复。也有的1~2天后才出现症状。重症者出血量多,出生后即出现苍白、窒息,很快死亡。一般在出生后不久,表现有烦躁不安、尖叫或嗜睡、昏迷、前囟饱满、四肢强直及抽风、呕吐、呼吸不规则、两眼瞳孔大小不等、凝视、呈恐惧状、眼肌瘫痪、眼球震颤等。预防颅内出血应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早产。发现异常胎位,应积极采取纠正措施。治疗孕妇疾病,防止胎儿缺氧及产伤。孕妇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麻醉剂及镇静剂。对早产、难产、手术产及产时曾有窒息的新生儿,要特别加强护理。给予维生素K,并应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回答医生:王玉超--向我咨询0|2009-07-0923:06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