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21:46:33 来源:www.studa.net
舟山 海岛居民256例涎石病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涎石病多伴有涎腺的慢性炎症改变,病程长者(2年以上)均发生腺体纤维化改变,导管阻塞时则可出现排唾障碍及继发感染。本资料256例涎石病中,发现导管内有阳性涎石235例,绝大多数均发生导管阻塞,而早期采取导管切开取石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有作者认为[1],导管涎石摘除后有78%腺体能保留,只有22%的腺体因无功能需切除。海岛居民由于专科就诊不方便,涎石病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当发生涎绞痛等急性炎症表现时,在当地卫生院行抗炎治疗,肿痛减轻后未能进一步诊治,使涎腺肿痛反复多次发作,涎腺硬化,失去保留腺体的时机。而有的小岛居民把涎石病与泌尿系及肝胆结石病混淆,自行口服排石冲剂,达不到治疗目的。本资料中导管涎石摘除后,只有137例腺体得以保留。颌下腺由于其腺体、导管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腺体分泌的粘蛋白和钙含量较高,易使唾液淤滞、盐类沉积而产生结石。有报道[2]1200例涎石病患者,发生于颌下腺83%,腮腺10%,舌下腺7%。本组256例涎石病患者发生于颌下腺95.7%,腮腺2.7%,舌下腺1.2%,唇腺0.4%。肉眼观察大多数颌下腺涎石呈卵园形或梭形,为淡黄色,多为单个。结果发现81.7%的涎石中心有小的类似于鱼刺样细条状异物,这支持涎石形成的“异物中心学说”,即异物+脱落上皮细胞+细菌形成涎石。本地居民颌下腺导管涎石多发可能与其平时饮食结构有一定关系,当进食大量新鲜海产品时,涎液分泌大量增加,导管开口极度扩张,而细小的鱼刺、碎壳等食物残渣很容易进入位于口底处的颌下腺导管口,再加上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细菌,促使涎石形成。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即Kuttner瘤[3],呈硬结性肿块,肿块虽硬,但一般不大,无进行性增大的表现,与颌下腺肿瘤容易鉴别。行B超检查腺体内及腺门部多能发现涎石。就医的主诉多为颌下区肿块,必须行颌下腺切除术以消除病灶。
近年来,应用体外震波碎石术保守治疗涎石病时有报道,其原理是利用震波将涎石震碎分解成直径<0.2cm的碎石使之能自行或经刺激后随唾液排出体外[4]。相信将对腮腺内涎石患者治疗有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麟蕃,张震康,俞光岩.实用口腔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9. 2邱蔚六,张震康,王大章.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23. 3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9. 4黄洪章主编.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98.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