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恶性肿瘤的误诊与误治作者:丁鸿才文章来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0-6【收藏到网摘】: 涎腺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由于对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尚未完全认识,在诊断与治疗中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多数病例通过认真细致的检查,能获得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仍有许多病例,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了误诊与误治的情况,在我们收治的1143例涎腺恶性肿瘤病例中,有362例有误诊误治的病史,占31.7%。其误诊误治的情况有多种多样。现分别介绍如下:
当作炎症治疗 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发现有肿胀、包块或同时出现疼痛症状,常被当作炎症治疗。在本组362例中,有记录可查的就有111例,占30.7%。这些病例曾分别应用多种抗生素进行治疗,特别是青霉素与链霉素应用最多,其结果都是无效,浪费药物,延误了时间,肿瘤继续增大或症状加重,然后才寻求其他治疗。
当作
淋巴结核治疗 在涎腺区出现小结节或小包块,时间较长而不消退,又无疼痛症状的病例,常被误诊为淋巴结核,用链霉素、雷米封等进行治疗,结果也是浪费了药物,拖延了疗程,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而肿瘤则逐渐长大。本组有36例属此类误诊误治,占9.9%。
当作多形性腺瘤治疗 涎腺恶性肿瘤在无神经症状或破溃时,多为局限性包块。因涎腺发生多形性腺瘤较多,许多医生在遇到这类涎腺包块时,特别是包块较硬时,常首先想到的是多形性腺瘤,因此误诊为多形性腺瘤者较多。本组有64例有误诊为多形性腺瘤的病史。根据这些病例的最后诊断,发现有多种涎腺恶性肿瘤被误诊为多形性腺瘤,其中有
粘液表皮样癌28例,
腺癌18例,腺样囊性癌12例,乳头状囊性癌3例,
腺泡细胞癌2例,鳞状细胞癌1例。
有痛的误诊误治 疼痛是恶性肿瘤常有的症状,本组362例涎腺恶性肿瘤中,有113例曾有过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出现的早晚和轻重,与恶性肿瘤侵感觉神经的时间与程度有关。多数病例首先发现包块,后有疼痛,即在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侵犯了神经而发生疼痛。有的病例是疼痛与包块同时出现。这两种情况的病例,常不易发生误诊,因为遇到疼痛的包块,常首先想到恶性肿瘤。但有少数病例,在发现肿块之前,先发生疼痛,这种情况,常易发生误诊误治。本组中有6例是先有疼痛,后发现包块。疼痛发生在出现包块前的时间,短者1月,长者3年。如有1例腮腺腺癌病例,4月前先有左上颌
牙痛,同时左面部皮肤有麻木感,曾在院外扎针治疗无效;4月后发现包块,来我院手术后,才确诊为腮腺癌。另一例腮腺腺癌患者,8月前先有痛,8月后才发现米粒大结节后逐渐长大,来院接受了手术治疗。
有面瘫的误诊误治 腮腺恶性肿瘤如侵及面神经,可出现面瘫症状。在本组251例腮腺恶性肿瘤中,有25例曾因入院前出现面瘫,而在外院发生误诊误治。
出现面瘫与发现包块的先后关系,可有两种情况。多数是先发现包块,后出现面瘫;有少数病例是先出现面瘫,后发现包块。这后一种情况则更易引起误诊与误治。如有一例腮腺腺癌患者,在6月前先出现口角歪斜和眼闭合不全等面瘫症状,在某院神经内科就诊。住院后经临床、X线和CT等检查,均未发现实质性病变,按Bell面神经麻痹治疗。因左耳后出现一个小肿块,并逐渐长大,才转我院治疗。
误用不确当方法治疗 本组病例中有42例属于此类,占11.3%。如有不对症的用中药,其中有用偏方、单方和草药等,口服或外敷。另有许多不确当的治法,如抽血、放血、刀刺、切开、扎针、火针、拔火罐、理疗、热敷、瘤内激素封闭和氦氖激光照射等。有的病例在抽血、放血、切开、敷药等处理之后,引起糜烂、伤口不愈。有的则使肿瘤迅速长大。如有一例腮腺腺癌患者,初期发现右耳后下方有一肿块,连续用火针治疗,在火针刺灼过程中,肿瘤迅速扩展,火针刺灼范围也随之扩大。来院时,从右耳垂周围到锁骨下方的皮肤上,有成排的点状瘢痕,整个右颈部如硬板一样,都为肿瘤侵犯。这种严重的误诊误治,害人不浅,应引以为戒。【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