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09:14:02 来源:blog.bioon.com
胃痛的止痛方法 之中医疗法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个病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各种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胃癌等。其发病原因较多
1 辨证施护1.1 气滞型:证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矢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法当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本型与精神情绪有关,恼怒诱发或疼痛加重,故应加强精神护理,使患者保持情绪安定,心情舒畅,力戒忧思恼怒,防止恼怒气滞、伤肝而诱发或加重胃脘痛。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忌烟酒等刺激性食品。可服佛手菊花饮或香橼合欢茶。病重时可予沉香粉1.0g,元胡粉1.0g止痛。注意口腔卫生,胃酸过多者可予盐水漱口或服左金丸。1.2 脾虚湿热型:胃脘胀闷疼痛,纳呆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重症。法当清化湿热,理气止痛。此证易于并发吐血便血,最忌动怒及香者烈燥之品。药宜凉服,食宜甘淡,以苡米、荷叶、藕粉饮之;口中粘腻者用藿香、薄荷、佩兰水含漱;脘痞者白蔻嚼之;吐酸者用乌贝散。忌油腻甜食,以免粘滞、湿留不去。病重时可用芙蓉散调敷腹部,针足三里、气海、中脘、胃俞(忌用灸法)。1.3 血瘀型:胃脘刺痛拒按、痛处不移、食后痛甚、或见呕血、便血、舌质紫暗、脉弦涩。法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应卧床休息,畅情志,和血气,食宜甘辛,少量多餐,以免食瘀互结。尤忌燥烈破血,肥腻粘滞,生冷瓜果,以防动血燥血,滞气碍血。应保持大便通畅,常服红花茶、大黄甘草汤以缓图。剧疼可给三七粉、元胡粉各1.5g,出血者加白及粉1.5g温开水送服。1.4 食滞型: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应消食导滞,和中止痛。暂禁食,予瓜蒂散催吐,不宜过早止呕,必要时用压舌板刺激咽部引吐,以达清除胃中积滞之目的。可服山楂、鸡内金、大黄或蜜饯山楂、蜜饯萝卜。少食稀粥之类,缓解后亦当节食,不宜过饱,更不宜吃不易消化的食品。1.5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热喜按,遇冷加重,泛吐清水,体倦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法应温脾健胃,散寒止痛。宜热食,忌生冷瓜果。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痛时给以莱服子、生姜、葱白炒热装入衣袋熨贴或以茴香、食盐熨中脘,或于神阙、足三里穴位隔姜艾灸。也可给服肉桂粉、沉香粉各1.0g口服。饭后适当休息,不宜过劳。1.6 胃阴虚型:胃脘隐痛或灼痛,心烦嘈杂、口干燥、不思饮食、舌红无苔少津、脉细数。法应养阴和胃,佐以清热。饮食应清淡略带凉性食品为宜,不可过热,可饮水果汁,多进水果、莲子汤、八宝粥。忌食煎炸类、辛燥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服蜂蜜或麻仁丸。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少食酸醋、山楂片,注意生活起居,切勿受凉。饥饿时痛者,可在饥时稍进易消化饮食,以缓中止痛。
2 适量服药,做好保健,增加治疗效果 胃脘痛病变部位在胃,适量的服药方法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否则,增加了胃肠负担而起不到应有的疗效。因此,晨起后及晚睡前空腹服药为宜。这样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长时间的发挥药理效应及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由于胃脘痛患者经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日久,因此保健疗法适用于病人长期应用。2.1 坚持晨起后喝淡盐开水1杯,以促进胃肠蠕动,荡涤胃腑之瘀滞,利于胃粘膜炎症的消退以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2.2 每早晚摩腹揉脐,既保持大便通畅,又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3 调摄生活,防止疾病复发胃痛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①鲜姜、白糖治胃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②白酒烧鸡蛋治胃寒: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轻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③吃苹果可缓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阴冷天或饮食不当,常泛胃酸,很难受。如果此时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舒服了
寒性胃痛忌食下列食物。
猕猴桃性寒,味甘酸。《开宝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药大辞典》也说:“脾胃虚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当忌。
甘蔗性寒,味甘。虽有清热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则不宜食。《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胃寒呕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
莼菜性寒,味甘。《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医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应忌食之。
西瓜性大凉,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症”,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中药大辞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茭白俗称茭瓜,唐代著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蚌肉性凉,味甘咸。《食疗本草》说它“性大寒”。《本草衍义》中认为:“多食发风,动冷气。”《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当忌食。
麦门冬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正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告诫:“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
螺蛳性大凉,寒性胃痛者切忌。《本草汇言》中早有告诫:“此物体性大寒,胃中有冷饮,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蛳,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蟹性寒,味咸,亦属大凉之物。《本草经疏》中记载:“若血因寒凝,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随息居饮食谱》也说“中气虚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气虚胃痛之人,皆不宜食。
柿子性大凉,味甘涩,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本草经疏》中早有告诫:“……素有寒积、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尤其不得与螃蟹一同食用。
香蕉性凉,味甘。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则食后即感胃冷不适,甚则立即引起胃痛发作,故当忌之。
苦瓜苦寒食品,胃寒疼痛之人法当忌食。《滇南本草》中曾说:“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梨性凉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诚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腹痛冷积,胃冷呕吐,法咸忌之。”再如《增补食物秘书》、《饮食须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记载,故胃寒痛者勿食生梨。
荸荠甘寒之物,能清胃热,但寒性胃痛者则当忌食。正如唐代食医孟冼所说:“有冷气,不可食。”清代食医王孟英也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中气虚寒者忌之。”
甜瓜俗称香瓜。性寒,味甘。《孙真人食忌》中早已告诫:“甜瓜动冷疾”。《食疗本草》中也指出:“动宿冷病”。凡平素胃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则容易引起胃痛发作。
此外,寒性胃痛者还应忌食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胃寒疼痛加剧2.糖霜汤(民间方) 主治:胃痛,食鱼蟹不适,食蒜韭后口臭。 配方:糖、霜适量。 用法:以糖霜点浓汤饮。
3.狗肉盐豉粥(民间方) 主治:胃脘痛。 配方:肥狗肉300克。 用法:加米、盐、豉等煮粥,频吃一二顿。
4.柠檬煎(民间方) 主治:脘腹疼痛。 配方:柠檬20~50克。 用法:将柠檬用水煎服之。
5.白糖芋艿(民间方)这些症状通常不是由严重的病症引起的,暴饮暴食,情绪紧张,过多摄人烟、酒等刺激品,都可以导致消化不良;有时起因却是严重的疾患,包括十二指肠溃汤、胰腺炎等消化道疾患与心力衰竭、贫血等非消化道疾患。假如医生已经排除严重的病因,就不必为此担心,倒应该留意症状有无变化,例如不适的频度和强度有否增加,不适的感觉有无改变;有的话须再作检查。
感到肚子发胀、有肠气、胃灼热、不时嗳气等症状是怎么引起的予?
从根本上说,嗳气是吞咽了空气所引起的。进食时交谈、喝汽水、嚼口香糖、吸烟,都能引起发嗳气。
平常吸入的空气总是通过食道、胃进入肠管,在肠管或被吸收掉,或作为直肠气排出(俗称放屁)。空气基于种种原因经食道和嘴巴释出,就是嗳气。治疗的方法很简单:停止做一切能引起吞咽空气的事情。有些人以为嗳气越多,症状就消失得越快。实际上嗳气本身即能加重症状。
咽下的空气若到达小肠和大肠,滞留不散,就引起闷胀感。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也会产生这些症状,肠管可能感觉膨胀。腹内隆隆作响,表明肠气的存在,医学上称为肠鸣。
嗳出的气体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直肠气则由五种气体组成,除了氮气氧气之外,还有氢、二氧化碳和甲烷,后三种是结肠中的细菌使尚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的,直肠气的气味也就是这时加入的。
要减少导致腹胀的直肠气,喝液体时应慢慢吸饮而非大口吞咽,进食时保持心境平和,慢慢咀嚼食物,缓缓咽下,一次不要吃得太多。活性炭能吸收多余的气体,帮助消除症状,但是可能与患者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结合,或妨碍基本矿物质的吸收,因此服用活性炭之前必须请教医生。
胃灼热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病症,是消化系统发生毛病而引起的,胸骨后烧灼般的感觉有时伴随着胃酸反流:带酸性和嫂味的食物残渣反流至口中。要想解除胃烧热或胃酸反流的不适感,有多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度使用解酸剂中和胃酸,消除胃部不适;避免进食或饮用刺激胃部的食物和饮料;腰带不要束得过紧;饮后勿立即躺下,让胃部有时间先消化食物;睡觉不要俯卧,以免压迫胃部,睡时要枕一个枕头。
憩室病是什么,这种病是只侵袭结肠,还是也侵袭其他器官?
憩室是管状器官衰弱处外壁向州堡起的小囊,可出现在消化道任何一段的管壁上,只是最常生长于结肠上。有些憩室是无害的,也不会产生任何症状,可不加理会。那些能产生不适的憩室则极易感染和出血,患者须服用抗生素,甚而动手术加以切除。医生会仔细研究,看看问题是否严重到非动手术不可的地步,才建议是否施行外科手术。
胃痛的人往往服用解酸剂,解酸剂究竟有什么副作用,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
解酸剂如果运用适当,是解除胃病的良药,问题是并非所有解酸剂都适宜任何人使用。举例来说,碳酸钙解酸剂能快速消除症状,但是会增加胃酸分泌,医生通常不加采用,尤其不开给溃疡患者。
少数解酸剂含有钠,那些需限制食盐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如果症状轻微,服用药片即可;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试用液体解酸剂,疗效比片剂更强。某些解酸剂可能引起便秘,有些则可能引起腹泻。如果发现有前述副作用,应另选一种较适合自己体质的解酸剂,或尝试交替使用不同牌子的解酸剂,以减轻副作用。在急需的情况下,如果无须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可服用一种自制妙药--把小苏打溶解在开水里。
什么叫大肠过敏征候簇?
大肠过敏征候簇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胃肠道疾患之一,问题出于通过大肠的压力波:压力波因失去联系而变得紊乱,结果残余物不能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这种状态又称为大肠过敏或大肠痉挛,与结肠炎不同,结肠炎是一种结肠炎症。
大肠过敏征候簇的典型症状,是肚子疼(睡觉时通常没有麻烦)、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胀气(虽然在通常情况下肠气量正常)。患者多为固执紧张、事事一丝不苟的年经人和中年人。症状维持数天至数月,然后可能消失,数月后再度出现。大肠过敏的典型症状与多种其他病相似,只有肯定了既非器质性病,也非身体消化不了乳糖,才能作出正确诊断。X射线检查、内窥镜检查和粪便化验可能是必需的。
许多医生认为,情绪问题是触发此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此病常常发作于患者精神紧张的时期。心理辅导有时是很有效的。除此以外,某些食品也能加重患者的不适,患者须注意忌口。
便秘患者服用轻泻剂,可以软化粪便,但是最好尽量少用。绝大多数医生建议患者多吃偏纤维食物以减轻便秘,但是必须记住,纤维的摄入量必须逐渐增加,不能一下子吃得太多。止泻剂可治疗令人讨厌的腹泻。一些医生则处方肌肉松驰剂,以减轻肠管痉挛。
治疗大肠过敏征候簇的目的是把症状减轻到患者可以忍受的程度,同时安慰患者,增加其活力,以期减轻他们的烦恼和痛苦。没有一种特效疗法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医生往往需要经过几次尝试,才为个别患者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恶心和呕吐值得忧虑吗?
如果恶心持续的时间不长,呕吐次数也很少,大抵无须多虑,如果同时伴有发热、疼痛和头昏眼花,或呕吐物中含有血液或胆汁,就必须求医。
注意饮食健康的人常说高纤维食物对消化系统有益,原因可在?
纤维质(通常又称为粗泽)是食物中的一种非营养物质,不能被消化道中的酶分解,曾经被认为是没有食用价值的,如今却公认是饮食中一种重要的成分。高纤维饮食有时在调理便秘和腹泻方面很有效,医生也常常建议憩室病患者和大肠过敏征候簇的患者采取高纤维饮食方式。
食物的纤维质分成两大类:非吸收性和吸收性的。非吸收性纤维质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液体含量,使粪便松软,易于从肠管排出。这类纤维质减少肠管对致癌物质的吸收,也减少致癌物质留在消化系统内的时间,因而减低患结肠癌的可能。由于粪便易于排泄,肠管所受的张力较小,从而降低了形成痔疮的可能。非吸收性纤维质存在于所有粮食作物、豆科植物和多种果蔬中。
吸收性纤维质在通过胃和肠管的过程中吸收水分,产生饱胀感,抑制食欲也减慢消化道对食物的吸收,因而往往有助于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这些纤维质存于燕麦、豆科植物和多种果蔬之中。改食高纤维食物,重要的是逐渐增加纤维质的摄取量,以把胃肠气胀减到最低程度,同时大量饮水以防止便秘。
如果某些纤维质食物太难消化,应该避免食用,改吃较易消化的纤维食物。
长期偶有腹泻,须否求医治疗?
长期偶有腹泻,也许须要求医治疗。如果腹泻的时候伴有发热,或者排出大量粪便,又遇天气炎热,首要的是多喝开水、清汤或其他饮料,防止脱水。在严重的腹泻病例中,最危险的事情就是脱水。
腹泻常常是一种无害于身体的反应,是身体对紧张或进食过多油腻食物的反应,但是如果腹泻持续超过四十八小时,应该找医生诊治。
假如腹泻的情况严重或伴有其他病症,很可能是出于疾患,必须细心诊察,加以治疗,不能仅仅依靠自行护理。
就医学观点而言,什么叫便秘?
从医学观点来说,便秘和腹泻同样是症状而非病症。简单地说,便秘的意思是大便的次数较正常为少,或者难以排出粪便。有些人把排便次数少于每天一次断为便秘,另一些人则把排便次数一星期少于两次定为便秘。其实,排便习惯人人不同,排便次数是否正常,应该取决于个人平常的习惯。
甲状腺机能减退、精神疾患、赘生物阻塞,都会引起便秘,甚至使用某些药物也能减慢排泄物通过结肠的速度,造成麻烦和不适。
各不同类型的便秘之中直肠便秘是最常见的。预防直肠便秘的最有效方法是:每当有便意就立刻如厕,不要拖延。高纤维饮食有助于预防便秘。每天喝六至八杯水,多吃干梅子之类的天然轻泻剂,也有助于预防便秘。
连续服用轻泻剂多天,身体会否依赖起轻泻剂来?
会的,滥用轻泻剂无疑是自讨苦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结肠不再依靠自身的蠕动来推动食糜,而变得必须依赖轻泻剂来维持其功能。
多用轻泻剂的另一个害处,是结肠还未充分吸收食糜中的营养物质,食糜就被强制排出体外。
现在是否仍常用灌肠法来减轻便秘?
灌肠法不如从前那样常用了。现在医生建议使用膨胀剂诸如纤维质和甘油栓剂来代替。甘油栓剂使大肠吸收周围组织的液体,粪便因而变大,易于排出。
灌肠法仍旧有其用途。老年人和婴儿的肠管如不能正常工作,就要灌肠;病人动外科手术前,为了减少肠管在腹腔内占据的空间,肠管必须排空;孕妇分娩前,有时也须接受灌肠,以免在分娩婴儿时排出粪便,不过这种做法越来越少。此外,钡灌肠法可用于诊断消化道疾患。
胃肠炎真的会传染吗?这种病容易诊治吗?
胃肠炎是一种消化炎症,常见的主要是胃部不适。这种病是会传染的,因此,同一家庭的成员常常一个接一个地得病。胃肠炎的症状很多,包括轻微或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往往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他病因包括食物中毒(食物和饮料受污染,或吃下有毒的食品)、对食物的过敏性反应以及消化道内的菌群失调。服用抗生素能诱发菌群失调。一般人熟知的几种胃肠炎计有旅行者腹泻、少门杆菌病、肉毒中毒和痢疾。
旅行者腹泻是什么引起的?怎样预防?
出外旅行患上腹泻,一般人往往归咎于水士不服,许多医生则认为那是一种特殊细菌的某些菌株引起的。大多数旅行者腹泻的患者,体内潜伏着这些微生物,但并非每个带有这种细菌的人都会发病。在某些情况下,如菌群失调、旅行中感到焦虑或食用调味甚浓的食品都可能导致发病。为此,必须小心饮食。
白陶土(高岭土)制剂可用以治疗大多数旅行者腹泻病例。医生可能嘱咐准备前往某些国家旅行的人带备一种广效抗生素(对多种病菌有效的抗生素),如强力霉素,用以防止腹泻;但是这种药物可以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光敏反应,而且是孕妇忌服的。
痢疾是否不止一种?
痢疾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细菌引起的,称为杆菌痢疾,简称菌痢;另一种是由一类变形虫引起的,称为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病。两种痢疾的初期症状相同,识别病因以求对症下药是很重要的。两者之中,阿米巴痢疾比较严重,这种小型寄生虫很难消灭,还会引起肝脏和肺部脓肿。患者体重急剧减轻,严重的腹泻可能持续数月之久,粪便带恶臭。此外,肠气和胃胀也是此病的症状。
另外一种具有同样症状的疾患是梨形鞭毛虫病,那是通过水传播的,不通过食物传播,甚至在一些淡河流中也能潜藏致病的寄生虫,患者可能在感染几星期才出现症状。
一旦确诊,这些病者都可以用特殊的药物治好;阿米巴痢疾患者在征症消失之后,仍须继续接受六个月的治疗。
沙门杆菌病和肉毒中毒症有什么区别?
未经充分冷藏或未经适当烧煮的食物(蛋、家禽、肉类),很可能会有沙门杆菌,接触过带菌食品的人就有可能传播此病。经过八至四十八小时的潜伏期后,被感染的人会突然起病,发生水泻和腹部胀痛,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持续二至五天,有时持续更久。
把食物煮透,能杀死沙门杆菌,冷藏却不能消灭这些病原体,因此冷藏食物必须彻底解冻,完全煮透。
肉毒中毒由一种梭状芽孢杆攻菌引起,这种杆菌在贮藏不当的食品中产生毒素,因此千万不要食用已损毁罐头中的食品,特别是生锈或变形的罐头。肉毒中毒是一种罕见而非常严重的病症,不及时诊治会引起瘫痪,注射抗生素常能缓解这种可怕的病症。
另一种梭状芽孢杆菌会引起一种较轻微的食物中毒。肉类煮不透,又末及时冷藏,细菌很容易存活下来,食用这种肉类后八至二十四小时,会开始出现水样腹泻和痉挛性腹痛,症状持续二十四小时左右。
哪些药物能抑制胃酸分泌,治疗溃疡?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有两种:甲腈咪胍和雷尼替丁,两者均是处方药物。雷尼替丁的药效较强,放使用的剂量较小。
这两种药物用以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防止复发,成效显著。每一种药均有其副作用,就现有资料看来,雷尼替丁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较少。
甲腈咪胍和雷尼替丁是否安全可靠,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甲腈咪胍和雷尼替丁仅用于确诊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与食道溃疡急性发作或复发的病例。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药物相信是安全无害的,但是随着使用日广,产生副作用与其他药起相互作用的事例相应增多。副作用包括抑制肝脏中某些酶的作用,因而削弱肝脏排除药物的能力。安定(苯甲二氮)、苯妥英钠(大伦丁)或心得安(萘心安)等均系在肝脏中进行代谢反应的药物。如果病人服用上述任何一种药,同时服用甲腈咪胍,可能抑制肝脏排除这些药物的功能,导致副作用增多,甚至导致中毒。其他一些抗惊厥药、抗凝血剂和心脏病药物也可能与甲腈咪胍起相互作用。还是中药对这些慢性病的疗效明显!!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