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小儿多动症

解读小儿多动症

时间 : 2009-11-27 05:13:03 来源:www.mingyitang.com

[摘要]

解读小儿多动症
责编:胡惠贞
王洪涛
主持人: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大众健康,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名医堂,我是主持人张琳。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教育是家长最大的心愿,也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和进步,过去严重危害小儿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和感染类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却有增长的趋势,比如小儿多动症、小儿厌食症、小儿肥胖症、小儿性早熟等等,其中尤以小儿多动症为最多见,为此我们今天特意请到了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的朱晓华主任来到演播室和您聊一聊这方面的有关话题。

(配音)注意力缺陷和多动是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还导致儿童难以遵守规则和人际关系的紧张,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无尽的烦恼,大多数儿童多动症患者的问题都不是阶段性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大约70%的患者会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者会持续到成年期。这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困难,因此容易出现情绪障碍,逆反心理、抑郁、孤独等其他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而早期治疗可完全康复。
主持人:朱主任,您给观众朋友解释一下什么是小儿多动症?
朱主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是指小儿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围缩窄,情绪冲动,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
多动症的患病率一般报告为3-5%,男孩比女孩多见,其比例为4-9∶1。多动症的症状基本上是在学龄前出现,九岁是多动症的症状最突出的年龄。
主持人:得了多动症以后有什么特殊的表现吗?看上去和一般的活泼好动的孩子,有什么特别大的不同吗?
朱主任:⑴、活动过多。很多多动症的儿童在幼儿早期就已经有活动过多的迹象,他们会表现得格外好动,会从摇篮或小车里往外爬,喜欢翻箱倒柜,将玩具物品搞得乱七八糟,在幼儿园或小学,课堂上坐不住,小动作很多,不停地乱搞,有时会离开座位,喜欢招惹同伴,常常与同学争吵或打架,喜欢干扰大人的工作。
⑵、注意集中困难。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就算在玩游戏也不能集中注意力,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课,不能有效地吸收课堂知识,作业遗漏、错误。
⑶、情绪不稳定,性格任性,行为冲动。多动症儿童往往缺乏克制能力,对一些负面的刺激作出过分反应,容易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东西。缺乏耐性,想要什么就要立即满足,不然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喊乱叫。
⑷、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的无法集中,多动症患者在课堂上无法专心听课,作业也无法坚持,更无法按时完成,自然就给学习带来困难。另外,多动症儿童的认知功能也有障碍,往往左右不分,上下颠倒,把6读成9,把d读成b;分不清哪个是主体,哪个是背景;有的还有诵读、拼音、书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都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
(小儿多动症患者家长采访)
主持人:您看孩子如果在学龄前或者在学龄中,出现了这么多不太正常的行为,今后会不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一些生长发育性的其他问题?
朱主任:进入小学后,由于多动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学习困难、不能完成作业;具有攻击性、好冲动,与同伴相处困难,自我形象不好,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和学校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所需学习知识的增加,对注意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加之家长对疾病认识不足,孩子会因成绩欠佳、不良行为导致同学及家庭关系的紧张,这样可以出现情绪问题,严重的可导致说谎、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及少年犯罪。成年后易具有青少年违法、反社会行为、饮酒、吸毒或成瘾、社会地位低下,就业困难等。
(休息片段)
主持人:如果一个孩子,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诊断,我们确诊他的确是得了小儿多动症,这时候该怎么办?
朱主任:注意缺馅多动障碍(多动症)在学龄前主要采取非药物治疗,包括行为矫正疗法、认知训练、感统训练等。学龄期采用脑电生物反馈对多动和注意缺陷有着较为独特的作用,虽起效较慢,但其作用相对持久且没有类似利药物他林治疗的副作用,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可取性;除需非药物治疗外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所用的药品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因此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比大多数其它孩子特别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时,应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断,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行为障碍。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行为治疗是多动症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行为治疗是针对儿童的症状设计治疗计划,通过有目的的训练程序,减少多动、冲动、注意缺陷等不良行为。行为治疗常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正性强化法:通过表扬、赞许、奖赏等方式强化良好的行为。首先确定要求儿童改变的靶行为(特定的不良行为)和需建立的适宜行为。当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予正性强化,使之感到欣快和满足(反馈)。
正性强化要注意4点策略:
①立即反馈:当儿童一旦出现良好行为就尽可能迅速地给予赞许和表扬。与正常儿童相比,多动症儿童更需要这种“立即反馈”。这种反馈应该非常特别而明确,而且越迅速效果越好,使儿童留有深刻的印象。除了赞许和表扬之外,还可以用一种许诺或儿童所喜爱的玩具或事物作为奖励。
②频繁反馈:多动症儿童需要更多的“反馈”,频繁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做得怎样,该如何做,恰如其分的频繁反馈效果较好。
③突出反馈:一成不变的赞许或表扬会逐渐降低强化良好行为的作用,必要时可以运用更大、更突出的奖励。如对年幼儿童的亲昵动作、特别的食物,对年长儿童的物质奖励等。
④阳性强化可与自我控制、处罚、消退法等合并使用。如指导儿童用自我监督、自我强化方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症状,做好行为记录,每天或每周作比较,不良行为减少时就给予表扬奖励,使儿童自觉主动地控制不良行为。
(2)处罚法:处罚有助减少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但要避免一开始就采用严厉的处罚。要坚持先鼓励后惩罚的原则,处罚可以用对儿童刺激较温和的短期隔离法,使儿童明白其行为的不适宜性。一般在2~3次的表扬后有1次处罚的效果会更好。对儿童的刻板行为、冲动、攻击和破坏性行为,也可采用矫枉过正的处罚方法。
(3)消退法:治疗前需确定何种因素对儿童不良行为起着强化作用,再对其进行消退。如老师对儿童上课坐不住,不停地扭动身体的行为过于关注,就会使这一行为得以加强,出现的次数增多。在不影响课堂秩序的情况下,如老师予以漠视,久而久之该行为因失去注意而得不到巩固就会逐渐消失。
主持人:朱主任,可能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贻误了孩子治疗的时机,耽误了孩子的治疗。
朱主任:你如果有个多动症的孩子,面对这个孩子,会经常不知所措,要做好多动症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⑴.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在乎他的。父母应该学习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定的思维空间,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并拿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玩。这不但有利于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尊心。
⑵.适当期望,不攀比学习成绩,学会恰当的教养技巧。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耐心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他们的要求应一致,但不可要求过高,也不能像对正常孩子那样严格,更不要将他们与正常孩子相比;尽量忽略其破坏性行为;组织安排适当的活动,让其过多的精力有释放之地,对安静的行为和集中注意力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控能力。
⑶.及早治疗,在医生的正确评估下,学习接受行为及药物治疗的方法,树立治疗信心。多动症孩子的父母应该了解多动行为并不是孩子故意而为之,而是不由自主、无法控制的病态行为;注意力不集中也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大脑可能有病理性损伤的缘故,这种疾病有一定的生物学因素和遗传因素基础,病因也较复杂,因此在治疗上也不是短期痊愈的,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教育和矫治过程。
⑷.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要看到孩子的优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其尽可能地发挥才能。
⑸.调整好情绪,减少不良情绪的表达,增强体格锻炼,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由于多动症儿童的症状特点,使孩子不怎么惹人喜欢,上课调皮捣蛋,不服老师管教,学习成绩又不好;下课喜欢招惹是非,与小伙伴的关系很紧张,做父母的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告状,弄得自己的心情也很糟糕,经常出现沮丧、怨恨、愧疚和后悔的情绪。父母应平心静气地对待老师和同学的告状,自己心情不好时不与孩子发生冲突,要学会合理的情感表达,家庭气氛尽量保持和谐,民主。父母应经常锻炼身体、定期旅游,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定和温暖的家庭生活空间。
主持人:可能很多家长朋友还特别关心一个话题,小儿多动症能不能预防,该怎么预防?
朱主任: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避免婴儿先天不足。避免产伤,减少脑损伤的可能,应尽量自然顺产,因为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中剖腹产者比例较高。
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同时父母对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进行必要的限制与引导,有一定的训练。
尽量避免让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不要让孩子长期食用方便面类食品、涮羊肉、烤羊肉串等。
主持人:我们相信,只要家长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孩子的病的态度,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有效的治疗,相信孩子都能很快康复的。谢谢朱主任今天来到演播室,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解读小儿多动症”相似的文章

更多>>

小儿多动症疾病

本症患儿体格检查大多数正常,神经系统检查 可见精细动作不协调,快速轮替动作 笨拙,共济运动不协调,病理联带运动等软体征,部分患儿脑电图及脑诱发电位异常,但均无特异性诊断意义。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