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秋冬季节青少年儿童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防治建议方案》(来源:应急办作者:郇毅发布时间:2009-11-11)11月6日,针对青少年儿童为流行性感冒易感人群的特点,浙江省卫生厅组织中医药专家拟定了《秋冬季节青少年儿童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防治建议方案》,向社会公开发布,并要求各地卫生部门加强培训、指导和宣传工作。 随着秋冬季的到来,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率不断提升,流感特别是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压力日益增大。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流行性感冒中的作用,该方案总结了已往中医药防治青少年儿童秋冬季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经验,又结合浙江秋冬季流行性感冒发病特征与流行病学资料,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方案根据青少年儿童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流感发生,以及与流感接触的密切程度,指出应采取不同的中医药预防措施: 如有流感发生的区域,建议无密切接触史者可以采用中药茶饮法、中药香囊佩戴法预防; 有密切接触史者可采用中药煎服法、中成药等预防; 而托幼机构及中、小学等集体环境可以采用中药熏香剂熏蒸法(浓缩液熏蒸法、中药饮片煎煮熏蒸法、中药焚熏法)等预防,方法简便、材料易得、可操作性强。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又分轻型(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重型(邪热壅肺)、危重型(逆传心肝)、恢复期(气阴两伤)予以辨证论治,提出建议治疗处方。 附《方案》摘要 预防 流感传播途径多,青少年儿童和婴幼儿普遍易感。做好青少年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预防是防控工作的关键。同时,根据青少年儿童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流感发生,以及与流感接触的密切程度,采取不同的中医药预防措施。 一、无流感发生的区域 (一)个人预防 1.平时生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多晒阳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脸。 2.流感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二)家庭和托幼机构等环境 1.居室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每天2-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2.衣被等物品要勤洗,勤晒。 3.对公共玩具、餐具等物品要进行清洗消毒。 二、有流感发生的区域 (一)个人预防 1.无密切接触史者 ①中药茶饮法 桑叶6克、白菊花6克、防风3克、生甘草3克,沸水200毫升冲泡,可加适量冰糖,代茶饮。 ②中药香囊佩戴法 组成:藿香、艾叶、肉桂、山萘、苍术等各等量。 功效:芳香辟秽解毒。 制法:将处方中各味药洁净处理,去除杂质,烘箱60度下干燥后,在洁净区内将药材混合粉碎至100目以上,有条件者粉碎至1000目(采用微粉粉碎法),将粉碎的药粉包装成3.5克/袋,再制成香囊袋剂。 用法:每人1个(3.5克/个),挂前胸佩戴,并每天置于鼻前闻香2次,每次3分钟,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每周更换一次。 2.有密切接触史者 ①中药煎服法 组成:金银花6克、贯众6克、苏叶6克、荆芥6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制法:取上述中药加水250毫升煮费15分钟,静置取上清液(约120毫升)。 用法:6岁以上每次30-60毫升,每日二次;3-6岁每次20-30毫升,每日二次;3岁以下酌减。 ②中成药可任选一种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颗粒、清热解毒颗粒、芙朴感冒冲剂。 (二)托幼机构及中、小学等集体环境预防 中药熏香剂熏蒸法 方法一:浓缩液熏蒸法 组成:藿香、艾叶、菖蒲、佩兰等中药等量。 功效:芳香辟秽。 制法:将上述中药材放置提取罐内,加10倍量8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合并收集的回流液,回收乙醇,浓缩成含生药1.0克/毫升的提取液。 用法:根据房间面积以1毫升/平方米浓度稀释10倍后加入加湿器中雾化或加入器皿中直接加热蒸发,每天二次,每次30分钟,熏蒸时应尽量保持房间密闭。 方法二:中药饮片煎煮熏蒸法 组成:藿香10克、艾叶10克、菖蒲10克、佩兰10克。 功效:芳香辟秽。 用法:每30平方米面积场所内,将上述中药加水1000毫升敞开器皿中煎煮熏蒸30分钟,每天二次。 方法三:中药焚熏法 药物:艾条1支。 用法:直接取艾条1支进行焚熏10D15分钟,每天二次。 治疗 流感属于中医“时行感冒”范畴。多因感受非节之气,经口鼻而入,蕴郁肺卫,外透肌肤,表现为发热、
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感冒症状,无发热。若病邪较重,邪热壅肺,而见持续高热、咳嗽气喘等;逆传心肝,可见嗜睡、躁动、惊厥等。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可分轻型(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重型(邪热壅肺)、危重型(逆传心包)、恢复期(气阴两伤)辨证论治。 一、轻型 (一)风寒感冒临床表现:发热轻、恶寒重,或无发热,喷嚏、流清涕,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指纹淡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基本方:荆芥、防风、苏叶、桔梗、前胡、半夏、茯苓、枳壳、甘草等。 中成药:午时茶。 (二)风热感冒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汗出,咽喉红肿,咳嗽痰稠,鼻流黄涕,头痛,口渴,烦躁等;舌红,苔簿黄,脉浮数,指纹红赤。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剂:银翘散加减。 基本方: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竹叶、牛蒡子、桔梗、鲜芦根、玄参等。 中成药:可任选一种服用: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颗粒、清热解毒颗粒、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颗粒、清热灵颗粒等。 (三)挟杂证 1.挟食滞:除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症状外,伴有食欲减退,胸腹胀满,或呕
吐酸腐,或大便不化,舌苔黄厚腻。治宜在感冒方中,选加鸡内金、炒山楂等;若热不重而食滞较重者,可改用保和丸加减。 2.挟惊:又称“热惊”。证见发热烦躁,面目红赤,四肢惊厥。宜在感冒方中选加钩藤、僵蚕等;或选加琥珀抱龙丸。 3.挟痰热:感冒热盛,灼液成痰,痰热闭肺,则出现身热,咳嗽,气急,痰稠等症,按重型(邪热壅肺)证治。 二、重型(邪热壅肺)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汗出烦渴,咳嗽气急,
胸痛痰稠;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基本方:麻黄、杏仁、生石膏、葶苈子、黄芩、黛蛤散、苏子、桑白皮、竹沥半夏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等。 痰热清注射液静脉点滴。 三、危重型(逆传心包) 临床表现:
壮热持续,嗜睡或烦躁,甚则神昏、抽搐等,舌质绛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羚羊角粉等。 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四、恢复期(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热退,神疲乏力,纳差,口渴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解余邪,益气养阴。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基本方:北沙参、麦冬、玉竹、桑叶、扁豆、生米仁、茯苓、生甘草等。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等。 调护 一、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多饮水。宜服用梨汁、甘蔗汁、西瓜汁、荸荠汁等,不宜食用牛、羊肉,辛辣及煎炸食物等。恢复期饮食宜易消化且富有营养,可用米仁、扁豆、红枣等煮汤或熬粥食用。 二、起居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