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10:31:37 来源:www.fshospital.org.cn
缺铁性贫血在我国儿童的比率非常高,是一种常被家长疏忽了的常见病。1岁以下婴儿患病率为22-31%;1-3岁幼儿为14-29%;3-6岁学龄前儿童为7-26%。即使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儿童的患病率也达到5%左右。但由于在患病初期以及轻度贫血时(现在大多数患儿都是轻度),从外观和行为表现上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因此而易被家长忽略。经常是在做体检化验或是贫血程度较重时才被发现,然而缺铁性贫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长期贫血的孩子会个子矮小、体力差,智力和情绪也会受影响,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们要充分给予关注。6岁以下儿童每100毫升血液中血色素的含量应为11克,低于11克者为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年龄较大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重,病程越久,肝脾肿大越明显。消化症状可见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常有腹泻、呕吐等。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神经系统可见烦躁不安或萎糜不振,年长儿精神不集中,记乙力减退,智力多低于同龄儿。此外,可出现反甲现象,常合并感染。缺铁不仅导致贫血,然而还有贫血以外的一些表现。 患儿起病大多缓慢,常常在婴儿6个月以后开始发病。最初小婴儿仅是面色显得苍白;而大一点的孩子在活动时易感累,身体没劲。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出现孩子不活泼、不爱玩,为一点小事哭闹不止,常和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情况,很多孩子在做事情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较慢及记忆力减退,同时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及腹泻症状。出现中重度贫血时,面色苍白会更明显,口唇和眼结膜、指甲、手掌缺乏血色;患儿因免疫力的下降而常常感染细菌和病毒;有些孩子表现出“异食癖”即吃土块、墙皮等不能吃的东西,指甲变得薄而脆,中间凹陷似小勺,更为严重的出现心脏扩大及肝脾肿大。
宝宝缺铁的原因 1.妈妈在孕期,尤其是后3个月铁的摄入量不够,或是因早产以及分娩时产科医生断脐带过早而导致婴儿在出生后身体内铁贮备不多。 2.婴儿4个月后未能及时添加合铁的离乳食品,足月分娩的婴儿在4个月以后,体内贮存的铁已基本用完。 3.因家长对营养知识不太了解而使平日膳食缺乏含铁食物,或因孩子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引起。 4.孩子患有慢性疾病,如有寄生虫、鼻衄等造成长期少量失血。
如何给宝宝补铁 1.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婴儿出生后尽可能母乳喂养,因母乳较其他乳类合铁多,肠道吸收率高,所以婴儿在4个月前不会发生贫血。人工喂养的婴儿应吃铁强化配方奶,如果是鲜牛奶须煮沸后再喂。 4个月后随着婴儿长大,需铁量增加,仅靠母乳中的铁已不能满足婴儿的生长发育,应及时按月龄添加含铁多的离乳食品,先从桔子汁、菜水、蛋黄开始,以后逐渐添加新鲜菜泥、肝泥、肉泥及铁强化食品(如强化米粉、奶粉、面粉);当孩子能吃正常膳食时可将食谱扩大,增加黑木耳、紫菜、大豆及其制品、芝麻,多吃新鲜尤其是深色蔬菜和水果。 2.烹调时用铁锅、铁铲,这种传统的炊具能给人体补充铁质,在烹妊时,锅与铲会有一些小碎屑溶于食物中,形成可溶性铁盐,易于肠道吸收,世界卫生组织(WTO)向全世界推荐用铁锅烹饪。 3.药物补铁 对于轻度贫血采用科学合理的食补基本能得以纠正,药物仅针对那些较重的贫血,即在食疗以外还须加服亚铁类药物及维生素C片和胃酶片。专家提醒: 在正常膳食的基础上多吃含铁高的食物不会出现铁吸收过量,而要用一些强化食品、药剂则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经常查看患儿,以免矫枉过正而造成身体的其他损害。
日期:2004-9-22来源:儿科作者:儿科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