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19:21:52 来源:edu.cdqss.com
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缺铁所致,其次是缺乏蛋白,这些物质的缺少都障碍血红蛋白的形成。这种贫血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但以生长发育较快的婴幼儿多见,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据1981年对我国11省市7岁以下小儿统计,1/3儿童有程度不同的贫血。此病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先天因素:新生儿出生时储铁量与贫血有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为最多,主要储在肝脏内,再加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可够生后3――4个月造血的需要。未成熟儿、多胎,多胎或母亲有严重的缺铁性贫血,婴儿就会很早出现贫血症状。
饮食因素:饮食中的铁供给不足也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母乳中含铁量都较低,牛奶比人乳还少,如果单用奶类喂养而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以及能促进铁吸收的辅助食品,也易造成缺铁性贫血。个别儿童长期挑食或偏食,或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消化道畸形等都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生长因素:小儿体格增长时血容量也增加雷达此,生长越快,需铁越多,在出生4――6个月时先天储铁已经用尽。婴儿1岁时体重已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加5――6倍,所以婴儿期特别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新生儿全身的铁约0。5克,而成人为5。0克,因此在整个小儿期,一般饮食供铁要求每天6――16毫克。
铁的丢失较多:特别是长期少量失血,如反复鼻衄、咯血、便血(包括隐匿便血)等,常见出血性疾病、钩虫病,消化道畸形等都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起病较缓慢,开始皮肤粘膜逐步苍白或发黄,以口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明显,易疲劳,年龄较大的患儿常诉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若血红蛋白下降到6克以下,则可出现精神烦躁、易哭闹、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消化不哀垦、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呼吸脉博加快,重者心前区出现杂音,甚至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手脚指甲向中央凹陷呈勺状。12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