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22:33:58 来源:qkzz.net
【关键词】心包囊肿
本文总结分析15例心包囊肿的临床x线特征,报告如下。
本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9.1岁。其中10例无自觉症状,由胸透发现,余5例有轻微的心悸、气短、咳嗽及心前区不适等。心电图检查除1例有窦性心律不齐及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外均正常。x线表现:本组15例心包囊肿的分布为右前纵隔心膈角处8例(53.3%),左前纵隔心膈角处5例(39.3%),右膈上及左前中纵隔各1例。囊肿大小为3~13.5cm,平均7.5cm,多为椭圆形、半圆形的密度增高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整齐,2例有亮状钙化,1例随呼吸变形,1例随体位变形,1例有传导搏动,1例压迫心脏向健侧移位。术前7例诊断正确(46.7%),余者诊断为皮样囊肿、心包脂肪垫、肺错构瘤、胸腺瘤、纵隔囊肿等。
2.1心包囊肿的病因与病理改变心包囊肿是在胚胎时期原始腔隙未能和其他腔隙隔合成心包,而单独形成一个空腔,以后就可发展成为心包囊肿。囊肿壁多菲薄透明,外壁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壁为单层的间皮细胞,其上有血管分布,类似心包组织,囊内含有澄清或淡黄色液体,偶见血性液体。
2.2心包囊肿的临床特点心包囊肿比较少见,约占纵隔肿瘤与囊肿的8.9%,纵隔囊肿的17%。其发病率较低的原因,除本病少见外,尚因多数无症状,有的囊肿小又与纵隔阴影互相重叠,不易被发现,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本组平均为39.1岁。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多为其他原因胸部透视偶然发现,本组为66.7%。有症状者为心悸、气短、咳嗽及心前区不适,本组尚有1例发现心电图异常,可能与肿物压迫有一定关系。少数病例因囊肿压迫膈神经而使患侧季肋部痛,并向肩部放射,疑似慢性胆囊炎;有的病例可因过劳或体位改变而使疼痛加剧;如果囊肿发生破裂可并发炎症表现。
2.3心包囊肿的x线表现心包囊肿的发生部位多数具有典型特征,以右膈角居多,约占50%~65.5%;其次为左心膈角区。本组两心膈角区者占86.7%,余者为前纵隔心脏大血管交界处、膈上与肺野内,而且多为单侧发生。心包囊肿位于前纵隔者占80%以上,少数在中纵隔或叶间裂,乃至造成误诊。心包囊肿的形态以椭圆形、圆形和半圆形为多,本组均属于这种情况。少数为不规则状,亦有报道为“元宝”状。位于右心膈角的较小囊肿,在侧位片上观察状如“泪滴”,此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较大的囊肿,因壁薄又内含液体,可随呼吸和变换体位发生变形,往往是扁圆形者,在倾斜体位时,病变长轴与地面平行,笔者认为此亦为其特征之一。囊肿边缘光滑,密度淡而均匀,无分叶,如果与周围组织粘连,可显示欠光滑。囊壁钙化比较少见,多为壳状,钙化阴影之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对囊壁钙化的价值,zhaofeng等指出:纵隔多数囊肿都可出现亮状钙化,如支气管囊肿、肠源性囊肿、皮样囊肿和心脏-心包包虫囊肿等。因此,有壳状钙化出现仅说明是一种囊性病变,而无定性诊断价值。囊肿的大小为1.5~24cm,一般在3~6cm,本组平均7.5cm。囊肿较大者,可压迫心脏发生移位。囊肿的传导搏动,多见于较小而无粘连者;其中位于左心缘旁者搏动较明显,此与左室搏动较强有关。
作者单位:132011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
(编辑黄杰)
1/2页12评论(0篇)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