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针刺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疗效比较 ,论文发表,论文代写

时间 : 2009-11-27 19:51:29 来源:www.80075.com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房颤及房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针刺内关、神门、膻中等穴;对照组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两组复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房颤及房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针刺内关、神门、膻中等穴;对照组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两组复律情况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转复率85.0%,对照组转复率67.5%,两组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主题词]心房颤动/针灸疗法;心房扑动/针灸疗法;胺碘酮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096-03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0.4%~0.9%,常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加重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并易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且持续时间愈长,心房电生理重构、转复窦性心律就愈困难,故对阵发性房颤及房扑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复律措施。目前用于转复房颤的药物有Ⅰa、Ⅰc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临床上一个重要问题。2001年以来,笔者采取针刺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并与静脉注射西药胺碘酮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1年9月-2006年3月收治的住院及急诊观察病人,发病持续时间1~72小时,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无左房血栓形成或自发性烟云样回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8.9±10.5)岁;基本病因:冠心病15例,高血压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糖尿病3例,原因不明2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7.4±9.4)岁;基本病因:冠心病14例,高血压病14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糖尿病3例,原因不明3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  所选病例均符合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中关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的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率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卧床休息,从治疗前开始心电、血压监护4小时,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分钟、30分钟、90分钟、4小时记录心电图。密切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电节律、速率、血压、症状等变化,记录从开始治疗到转为窦性心律的时间(转复时间)。做好紧急除颤及临时起搏准备;若出现不良反应,则延长监护时间,直至不良反应消失;必要时,给予医疗干预。治疗后均做心脏B超检查。  2.1治疗组  (1)取穴:内关、膻中、气海、中脘、足三里;血瘀加血海,痰浊加丰隆。  (2)操作:穴位皮肤经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25mm或0.30mm×40mm毫针,内关直刺15~25mm,用捻转补法;膻中向鸠尾方向平刺15~25mm,用捻转补法;气海直刺15~30mm,捻转补法;中脘直刺15~30mm,捻转补法;足三里直刺15~30mm,提插补法;血海、丰隆直刺15~30mm,提插泻法。内关以出现触电感向中指放射为度,其他穴位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或沉重感为度。各穴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隔15分钟重复补泻手法1次。  2.2对照组  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法国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产品)150mg加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10分钟注完,如无效,30分钟后重复注射150mg,至累积量达450mg。  2.3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所测得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疗效的比较采用Ridit分析。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有效:从针刺或给药开始计时,90分钟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效: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3.2治疗结果  (1)转复率:治疗90分钟,两组共有6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总转复率为76.3%。治疗组:阵发性房颤34例,复律成功30例;阵发性房扑6例,复律成功4例,共34例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5.0%。对照组:阵发性房颤33例,复律成功25例;阵发性房扑7例,复律成功2例,共27例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7.5%。两组比较复律成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2。  (2)两组转复成功时间及心室率、血压、QT间期的变化:治疗组的平均转复时间为(39.6±13.7)分钟,对照组的平均转复时间为(50.1±14.8)分钟,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室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影响转复率的因素:转复效果与患者本次房颤的持续时间、左房内径有关。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的房颤转复率(37/43,86.0%)明显高于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者(24/37,64.9%),两者相比,P%0.01,其中治疗组对持续24小时之内的房颤转复率高达91.30%(21/23),而对照组对24小时之内的房颤转复率为80.0%(16/20)。同时,结果还显示,房颤的总转复率与左心房直径呈负相关,左心房直径越大,房颤的转复率越低,与文献报道一致。左心房直径  3.3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明显副作用;对照组1例出现低血压(收缩压    4典型病例  张某,男,54岁,干部,2005年9月12日就诊。主诉:心悸、头晕、胸闷、气短5小时。5小时前因情绪激动开始出现心悸、头晕,伴胸闷、气短,遂来我院就诊。查体:BP14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簦恍穆121次/分,心律绝对不规整,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脉搏短绌;舌质暗、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示快速房颤。诊断为心律失常,心房颤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房颤及房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针刺内关、神门、膻中等穴;对照组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两组复律情况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转复率85.0%,对照组转复率67.5%,两组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主题词]心房颤动/针灸疗法;心房扑动/针灸疗法;胺碘酮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096-03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0.4%~0.9%,常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加重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并易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且持续时间愈长,心房电生理重构、转复窦性心律就愈困难,故对阵发性房颤及房扑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复律措施。目前用于转复房颤的药物有Ⅰa、Ⅰc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临床上一个重要问题。2001年以来,笔者采取针刺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并与静脉注射西药胺碘酮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1年9月-2006年3月收治的住院及急诊观察病人,发病持续时间1~72小时,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无左房血栓形成或自发性烟云样回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8.9±10.5)岁;基本病因:冠心病15例,高血压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糖尿病3例,原因不明2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7.4±9.4)岁;基本病因:冠心病14例,高血压病14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糖尿病3例,原因不明3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  所选病例均符合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中关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的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率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卧床休息,从治疗前开始心电、血压监护4小时,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分钟、30分钟、90分钟、4小时记录心电图。密切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电节律、速率、血压、症状等变化,记录从开始治疗到转为窦性心律的时间(转复时间)。做好紧急除颤及临时起搏准备;若出现不良反应,则延长监护时间,直至不良反应消失;必要时,给予医疗干预。治疗后均做心脏B超检查。  2.1治疗组  (1)取穴:内关、膻中、气海、中脘、足三里;血瘀加血海,痰浊加丰隆。  (2)操作:穴位皮肤经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25mm或0.30mm×40mm毫针,内关直刺15~25mm,用捻转补法;膻中向鸠尾方向平刺15~25mm,用捻转补法;气海直刺15~30mm,捻转补法;中脘直刺15~30mm,捻转补法;足三里直刺15~30mm,提插补法;血海、丰隆直刺15~30mm,提插泻法。内关以出现触电感向中指放射为度,其他穴位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或沉重感为度。各穴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隔15分钟重复补泻手法1次。  2.2对照组  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法国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产品)150mg加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10分钟注完,如无效,30分钟后重复注射150mg,至累积量达450mg。  2.3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所测得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疗效的比较采用Ridit分析。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有效:从针刺或给药开始计时,90分钟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效: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3.2治疗结果  (1)转复率:治疗90分钟,两组共有6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总转复率为76.3%。治疗组:阵发性房颤34例,复律成功30例;阵发性房扑6例,复律成功4例,共34例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5.0%。对照组:阵发性房颤33例,复律成功25例;阵发性房扑7例,复律成功2例,共27例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7.5%。两组比较复律成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2。  (2)两组转复成功时间及心室率、血压、QT间期的变化:治疗组的平均转复时间为(39.6±13.7)分钟,对照组的平均转复时间为(50.1±14.8)分钟,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室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影响转复率的因素:转复效果与患者本次房颤的持续时间、左房内径有关。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的房颤转复率(37/43,86.0%)明显高于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者(24/37,64.9%),两者相比,P%0.01,其中治疗组对持续24小时之内的房颤转复率高达91.30%(21/23),而对照组对24小时之内的房颤转复率为80.0%(16/20)。同时,结果还显示,房颤的总转复率与左心房直径呈负相关,左心房直径越大,房颤的转复率越低,与文献报道一致。左心房直径  3.3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明显副作用;对照组1例出现低血压(收缩压    4典型病例  张某,男,54岁,干部,2005年9月12日就诊。主诉:心悸、头晕、胸闷、气短5小时。5小时前因情绪激动开始出现心悸、头晕,伴胸闷、气短,遂来我院就诊。查体:BP14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簦恍穆121次/分,心律绝对不规整,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脉搏短绌;舌质暗、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示快速房颤。诊断为心律失常,心房颤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动。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瘀血内阻,治宜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在心电监护下行针刺治疗,穴取内关、膻中、气海、中脘、足三里、血海,得气后留针,每隔15分钟重复手法1次。针后45分钟,心电监护示转复为窦性心律,心率82次/分,症状消失。    5讨论  本病属祖国医学的“心悸”“怔忡”范畴,以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形寒肢冷,甚至突然出现昏厥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证性属虚或本虚标实。具体而言,属气血两虚或兼痰浊瘀血内阻,致血不养心、神无所主而出现心悸、怔忡等症,治宜补益气血、祛瘀化痰。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能宽胸养心,《甲乙经》指出:“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近年来经络传感研究证明针刺内关所诱发的感传能沿心包经上传至心区;动物实验发现心脏和内关穴区的神经纤维有部分来自脊神经节和颈迷走神经节中的同一个神经元,为内关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实验依据;有资料表明针刺内关可改变心肌细胞中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通过调节“细胞内双向控制系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心律的变化;且针刺内关可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冠状动脉循环,从而调整心律。膻中属任脉,为心包之募穴,可补益宗气,使气机畅达,血运得通,维持正常的心搏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该穴可调节血中Ca2浓度,引起心肌细胞Ca2’内流增加,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心房肌的有效不应期,使房颤不宜维持,从而调整心律。气海亦属任脉,为元气所生发,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之为“生气之海”,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心律的正常维持有赖于元气的充足,取气海则可振奋和升发元阳之气,一身之阳气充足,则心脏搏动可复正常。中脘是任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乃胃经经气聚集之处,与胃脉相通;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五行属土,所谓土生万物,二穴相伍,促使中焦气化,益气和中,以生气血、化痰浊。亦有资料表明针刺足三里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心肌收缩力,故能调整心律。血海属足太阴脾经,又名血郄,是血液聚敛归合之处,具有调血气、理血室,使血气归流、导血归海的功效,可活血化瘀,养血生新。丰隆为胃经络穴,通于脾经,功为健脾化痰。以上诸穴相伍,标本兼治,共奏补益气血、祛瘀化痰、定悸复脉之效,使诸症自平。  胺碘酮被认为是目前治疗阵发性房颤、房扑最有效的药物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疗法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房扑时,复律成功率、转复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胺碘酮,且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因此笔者认为针刺是一种快速转复阵发性房颤、房扑的安全有效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注:本文所涉及到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针刺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疗效比较许宏珂 张月峰

Tags:本文来源:本站作者:编辑08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中国论文网上一篇:上一篇:颈夹脊穴位注射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及其ET、CGRP的影响下一篇:下一篇: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针刺与胺碘酮转复...”相似的文章

更多>>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疾病

最主要的检查方法是心电图检查: 心房颤动主要体征是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 不等,患者脉搏 次数显著少于心搏数,称为脉搏短础,心房扑动时心律可规则或不规则,视心房与心室传导比例而定,若规则地按比例传导如...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