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心性猝死综合征

心性猝死综合征,什么是心性猝死综合征,心性猝死综合征怎么治疗,心性猝死综合征症状,玖

时间 : 2009-11-27 12:01:57 来源:jb.9939.com

[摘要]

疾病:预防保健

  怎样预防心源性猝死?


  (1)日常生活应注意保健,要讲究科学,不可由着性子和个人喜好来安排衣食住行。饮食结构要合理,多吃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少吃胆固醇高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豆制品等。烹调多用植物油,菜肴少放盐,口味清淡为好。要注意防止便秘,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增加,影响心脏,极易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急性发作,


  (2)定期体检。应随时检查血压。血脂。因为血压过高不仅可突然诱发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血脂过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硬化常可导致冠心病和心肌梗死。要坚决控制体重。有资料显示,体重超过标准20%,则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增加1倍。


  (3)保持情绪稳定,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做到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随遇而安。脾气暴躁。易发火动怒的人,血压波动剧烈,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4)预防心梗。首先要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根本。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远离和消除如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


  (5)心梗发作时,通常会伴有一些疼痛,大部分病人会出现持续性的胸痛,并超过半个小时,且疼痛的程度比一般心绞痛更重,伴胸闷。窒息感。濒死感。大汗。全身无力。有的病人还会出现牙疼。胃疼。头疼或是上腹疼等。病人出现上述情况,应呼叫120急送医院。


  (6)药物自救。有冠心病的人,要随身携带装有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药物的保健盒,在疾病发作之初可立即服用,以减轻发病的严重程度。此外,冠心病人每日服用肠溶阿斯匹林片50毫克,对预防猝死也有效。


  (7)中药调理。中医的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益气养血。宽胸理气。芳香开窍等方法,可以改善心肌供血,营养心肌,预防血栓形成,软化冠状动脉,改善心功能,预防心肌梗死。


  (8)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大多数心性猝死由原发性心室颤动所引起。因此。积极处理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是一个合理的途径。但是。经过临床心血管医生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患者并未显示猝死率减低;而且。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可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不主张不经选择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应该①通过心电生理试验检出有猝死危险的患者。例如这类病人可诱发心室颤动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②通过心电生理药物试验选用对该患者的心律失常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并观察该药是否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9)冠心病心性猝死的全面预防


  1.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在欧州1970年某研究中心指出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肌梗塞的病死率。大型有对照组的临床实验观察急性心肌梗塞后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其一年内存活率比对照组增加。多数学者提倡长期应用。因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耗氧量。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同时。具有膜稳定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对有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病例。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应用球囊扩张狭窄部位。使冠状动脉供血明显改善。对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或三支以上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以及急性心肌梗塞后并发室壁瘤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及室壁瘤切除。可降低心性猝死的发生率。


  3.植入体内埋藏式的自动心脏除颤器 这是一种新的方法。初步取得效果。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自动心脏降颤器的电极可根据感知的心电。发出25焦耳的电能进行电复律。这样既可治疗室颤又可达到防止猝死的目的。

关键词: 暂无相关信息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心性猝死综合征,什...”相似的文章

更多>>

心性猝死综合征疾病

一、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一般可以检查到明显的诱因: ①外在诱因主要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酗酒,过度吸烟等。 ②内在诱因有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内环境紊乱等。 二、心电图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以下三种...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