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20:15:43 来源:www.39kf.com
肖挹主任医师运用茵陈桂枝汤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经验属于2008年第4卷第1期栏目,主要讲述了【摘要】 通过总结老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婴儿肝炎综合征责之于肝脾,其病机为脾阳受损,湿阻胆液,溢于肤表。
【摘要】通过总结老师临床经验,认
【关键词】婴儿肝炎综合征;阴黄;茵陈桂枝汤;肖挹
肖挹系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儿科30余载,擅长治疗儿科常见多发的肺系和脾胃系疾病,对儿科的疑难杂症如婴儿肝炎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等亦有
婴儿肝炎综合征系指1岁以内的婴儿,因多
1病因——孕母受湿,苦寒伤脾,胆道阻塞
肖老师认为,此病多因孕母受湿热之邪传入胎儿;或患儿病中过用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脾胃,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致寒湿留滞中焦,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胃失摄纳,肝胆之络不通,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为阴黄。此外,亦有因胎儿先天缺陷,胆道不通,或有阻塞,胆液不能疏泄,瘀积于里,横溢肌肤而发黄。
2病机——脾阳受损,湿阻胆液,溢于肤表
肖主任认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盛,湿为阴邪,最易阻遏气机,损伤脾阳。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赖阳以运,为机体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湿邪内犯,当先困脾,脾阳受损,水湿内渍,土壅木郁,阻滞胆汁排泄,溢于肌肤而发为阴黄。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伤寒论译释》认为“阴黄是脾胃中阳不足,寒湿内困”。《类证治裁》谓:“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肤,则发而为黄。”湿邪黏腻重浊,易困遏脏腑经络,故病情缠绵。如治疗失当,则形成气滞血瘀的肝脾肿大。由此可见,阴黄之证与脾胃虚弱相关,脾胃阳虚生寒为本,湿滞肝胆为标,其病理性质为阴寒虚证。
3治疗——温补脾阳,散寒化湿,利胆退黄
《金匮要略》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临证指南医案》说:“阴主晦,治在脾。”故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温补脾阳以化寒湿、利胆退黄。因此肖老师在治疗上采用茵陈桂枝汤化裁(桂枝7g、干姜3g、茵陈10g、龙胆草6g、黄芩6g、田基黄9g、生栀子6g、滑石6g、金钱草9g、车9g、太子参9g、焦白术9g、白茯苓9g、三棱6g、莪术6g、路路通8g、夏枯草9g、牡丹皮8g)。
方中桂枝、干姜大辛大温,共用以振奋中阳,助脾化湿,长少阳生发之气。桂枝辛温,走而不守,既振奋中阳,又温化水湿,用之甚为合拍。脾主运化,为升降之枢纽,治脾之药应补运兼施,故选太子参、焦白术、白茯苓温运中焦,助脾和中。茵陈、龙胆草、黄芩、田基黄、生栀子为利胆退黄要药,虽性味苦寒,但与姜、桂并用,去其性而取其用,退黄治标,作为退黄的基础用药。寒湿既已得化,则应给湿邪以出路,使用滑石、金钱草、车前子利水渗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此病患儿多肝脾肿大,故用三棱、莪术、路路通、夏枯草软坚散结。黄疸日久,气滞血瘀,面色晦暗,故用牡丹皮活血化瘀。诸药共奏温振脾阳、散寒利湿、活血退黄之效,温阳而不伤阴,补中而不壅滞。另外,肖老师强调,本病为慢性病变,难图速效,若立法正确,贵在守方。
在临床上具体运用时不可拘泥,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该病初期以温阳祛湿为要,重用利湿退黄之品。方中茵陈、龙胆草、田基黄、黄芩、生栀子为利胆退黄除湿之主药,剂量宜大,以达到“小便利白”、其黄自退之目的。(2)顺其条达之性,佐以疏肝之品。黄疸之为病,乃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故临床上除见发黄外,多兼腹胀等肝气不舒之证,可于原方中加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之品,令其气机疏畅条达。(3)黄属太阴,当先实脾。黄疸病因属湿,湿为脾所主,脾气受损,运化失职,临床多兼见纳差、大便不实等脾为湿困之症候。故以太子参、焦白术、白茯苓健脾和胃,令其气机条和,升降自如,则湿邪自除,亦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治法。此外。固护脾胃应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而且黄疸后期,黄疸渐退、肝功渐好转,而正气尚待恢复,此时应加大健脾益气、养血活血的力度。而苦寒之品,如龙胆草、金钱草、茵陈、黄芩、栀子等则应逐渐减量。但利湿退黄始终贯穿于治疗中,只是在不同时期侧重点略有不同而已。
胡某,男,50d,于某医学中心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经治疗效果欠佳,于2007年2月5日到吾师处求治。症见:精神萎靡,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其色晦暗不鲜,四末欠温,纳呆,舌质淡,苔白微腻,大便质稀色灰白,小便黄如浓茶。B超示:肝脾肿大。诊断:黄疸(寒湿阻遏型阴黄)。治则:温补脾阳,散寒化湿,利胆退黄。方用茵陈桂枝汤加减。处方:茵陈12g、龙胆草6g、田基黄9g、延胡索8g、柴胡6g、郁金9g、白豆蔻(打烂)3g、太子参9g、焦白术9g、三棱7g、莪术7g、路路通8g、金钱草9g、夏枯草9g、桂枝6g、干姜2g、大枣1枚、干油菜10g、满天星10g。其后患儿定时复诊,方药根据前方略加减变化。2007年4月3日患儿第7次复诊,精神明显好转,黄疸渐退,小便颜色较前明显变浅,肝脾略有回缩。2007年6月11日患儿第15次复诊,症见:精神佳,头面及全身皮肤黄染已退,纳可,大小便颜色正常。B超示:肝脾大小正常。肝功检查基本正常。于原方中加大健运脾胃之药,继服8剂,临床告愈。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