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新生儿溶血病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观察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时间 : 2009-11-27 12:23:07 来源:www.studa.net

[摘要]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观察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临床医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之一,重者常合并胆红素脑病,其一旦发生,常留有脑性瘫痪、听力障碍、视觉障碍、智力低下,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机理是由于胎儿由父亲遗传获得母体所不具备的血型抗原,在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后,该血型抗原即刺激母体产生免疫反应并引起母体抗体应答(IgG),这种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致敏的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遭受破坏而致溶血。溶血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作用而发生的,其效应细胞属大颗粒淋巴细胞中的K(杀伤)细胞,K细胞的Fc―IgG受体与致敏的红细胞IgG抗体可导致红细胞死亡及溶血。人类红细胞已确定有多种受遗传控制的不同抗原系统,其中有多个系统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病,而以ABO、Rh血型系统血型不合引起的最常见。

  目前,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多采用光疗、肝酶诱导剂、白蛋白输注等方法,严重病例采用换血疗法,但换血疗法操作程序复杂,无菌操作要求甚高,众多基层医院无条件开展此项工作。因此,寻求简单而有效、适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方法是当前医务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IVIG用于儿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但动态观察IVIG治疗新生儿溶血病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国内外报道尚少。本文研究发现,IVIG组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浓度于治疗后24h、48h、72h显著下降,其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IVIG与常规疗法联合应用,可较快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国内外学者报道的结果一致[2~4]。并且发现IVIG组高峰期血清胆红素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IVIG不但能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且可阻止患儿向胆红素脑病的发展。IVIG与常规疗法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溶血病,能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机制,在于IVIG与常规方法在不同环节上消除或阻止血清胆红素的生成。IVIG的明显治疗效果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大剂量IVIG经血液循环进入患儿体内后,通过广泛与患儿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而起到封闭作用,从而阻断患儿红细胞破坏。(2)大剂量IVIG静滴后可使新生儿血浆中的IgG迅速升高,可加快血型抗体在体内的清除。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IVIG组于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无明显改变,也说明了这一点,即IVIG通过阻止红细胞溶血,减少了红细胞的破坏,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本文研究发现IVIG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效率100%,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了IVIG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张IVIG与白蛋白及光疗等联合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疗效更好,由于IVIG阻断抗原、抗体反应,起到封闭作用,从而阻断溶血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有“治本”作用,但由于IVIG只能阻断溶血,不能降低体内已经产生了的胆红素,所以临床上应结合光疗、白蛋白以发挥“标本兼治”效果,因而从理论上讲,新生儿溶血病是使用IVIG的适应证,本研究治疗组60例,无一例换血,无一例并发症及后遗症,而对照组并发心衰2例,死亡1例,胆红素脑病1例,故IVIG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是较理想的药物。

  关于IVIG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5],有学者认为在3%~12%[6],IVIG临床应用的副作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体的传播:乙肝、丙肝等。(2)变态反应: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甚至死亡。(3)一般反应[7]:恶心、呕吐、头痛、寒颤、出汗、发热、不安、肌痛、腹痛及心动过速等。(4)肾损害。本文病例中,无一发生上述不良反应,故使用IVIG安全性较高。

  1金汉珍,黄德民,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4.

  2RuboJ,WahnV.High-doseintravenousgammaglobulininrhhaemolyticdisease(letter).Lancet,1991,1:914.

  3ErgazZ,AradI.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therapyinneonatalimmunehemolyticjaundice.JPerinatMed,1993,21:183.

  4杨彩云.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ABO溶血病48例疗效观察.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1):28.

  5巴德年.当代免疫学技术.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9,826-831.

  6VandenVeyverI,SaadeG,LockettL,etal.TheuseofKleihauer-Betkestaininpregnantpatientswithabdominaltrauma.AmJObstetGynecol,1993,168:432.

  7AmericanCollegeofObstetriciansandGynecologists.PreventionofRho(D)Isoimmunization.Washington,DC:AmericanCollegeofObstetriciansandGynecologists.TechnicalBulletin,1984,79.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静脉注射用丙种球...”相似的文章

更多>>

新生儿溶血病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加,涂片 中见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时,因连同有核红细胞一起算进而可大为增高,这些血象变化也随溶血轻重而异。 2.血型检查:在母婴...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