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猩红热

猩红热

时间 : 2009-11-27 22:00:06 来源:www.clinixoft.com

[摘要]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fever猩红热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炎及皮疹为特征。其病因为不同型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除发热、咽痛、杨梅舌等表现外,皮疹特点是诊断的关键。本病皮疹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针尖大小的丘疹,粗糙似砂纸样。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出现白色指压印。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称为“帕氏征”。于病程第一周末开始脱屑是本病另一特征。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猩红热(scarletfever)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链球菌感染后,可因机体免疫水平的差异而致猩红热、咽峡炎、丹毒等不同表现。猩红热为其中一种特殊表现型,即对红疹毒素不具免疫力者则发生皮疹,否则仍为咽峡炎表现。由于猩红热被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故本节仍将其作为独立疾病进行叙述。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充血性皮疹,恢复期片状脱皮。人群对该菌普遍易感,3~7岁儿童最易发病,通过飞沫、污染玩具和食物等传播,多在冬春季发病;细菌侵入咽峡部和扁桃体后在局部繁殖引起炎症,所产生的外毒素即红疹毒素人血,除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外,还引起皮肤毛细血管广泛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临床上出现全身弥漫性充血性皮疹;少数重症患儿因细菌入血引起败血症;部分患儿在病后2~3周因变态反应可出现风湿热或肾小球肾炎。A组链球菌有50多个血清型,只有产红疹毒素的菌株才能致猩红热,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如患过本病后再感染另一菌型,则仍可再患猩红热。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2~10岁最易发病。致病菌株有多种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患过本病者如再感染其他易型菌株,仍再可得猩红热。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可引起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肺部感染、猩红热、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全身性感染等,其中以猩红热的传染性最强。猩红热的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借空气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猩红热的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A-βhemolyticstreptoccus)直径0.6~1.0μrn,革兰染色阳性。在含血的培养基上易生长。初从体内检出时带有荚膜,无运动力、芽胞或鞭毛。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时产生完全(β型)溶血。按其菌体细胞壁上所含多糖类抗原(C抗原)的不同,可分为A~U(无I、J)19个组,A组是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A组又可依其表面蛋白抗原M分为80个血清型。M蛋白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具免疫毒性作用,M蛋白和细菌荚膜都有抗吞噬作用,近来证明链球菌产生的脂壁酸(lipoteichoicacid,LTA)对生物膜有高度亲和力,因而可使链球菌粘附于人的上皮细胞。链球菌还产生红疹毒素和一些酶:红疹毒素(erythrogenictoxin)能致发热和猩红热皮疹,还可抑制吞噬系统功能,影响T细胞功能及触发Schwartzman(内毒素出血性坏死)反应;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链激酶(streptokinase)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扩散因子,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O及S两种溶血素对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有毒性。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热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rnin及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但在痰及脓液中可生存数周。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排菌量大且不被隔离,是重要的传染源。(二)传摇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感染,后者称为"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患猩红热后,产生对红疹毒素的免疫力,且较持久,但抗菌免疫有型特异性,且型间多无交叉免疫,再感染A组链球菌亦可不发疹,而仍可引起咽峡炎等。由于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而且近年猩红热轻型较多,早期应用抗生素使病后免疫不充分,故患猩红热后仍可再患。(四)流行特点:全年均可发病,以温带、冬春季节发病较多。5~15岁为好发年龄。近数十年来,猩红热的临床表现渐趋轻症化。综合北京的资料:临床表现为脓毒型和中毒型病例,在13年间由35%降至不足2%。轻症化原因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敏感的抗生素广泛应用及长时间外界环境作用下,弓!起链球菌变异。2.早期应用抗生素致使链球菌很快被抑制或杀灭,控制了症状进一步加重。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接触过猩红热病人或其它链球菌感染病人及带菌者。偶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入。(二)本病在15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病率最高。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一)化脓性病变: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借助LTA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进入组织引起炎症,通过M蛋白保护细菌不被吞噬,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和引起组织坏死。(二)中毒性病变: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他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进入血流,引起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红疹毒素则引起皮肤血管充血发疹,肝、脾、淋巴结可有充血和脂肪变性,心肌可有浊肿和变性。肾可有间质性炎症。(三)变态反应性病变:仅发生于个别病例。可能系因A组链球菌某些型与被感染者的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的抗原相似,当产生特异免疫后引起的交叉免疫反应;或可能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而致。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潜伏期通常2~3d(1~7d)。典型病例起病急骤并具有发热、咽峡炎、第2病日出现皮疹等,此构成猩红热三大特征性表现。(一)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左右,伴有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一般中毒症状。发热的高低及热程均与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相一致。自然病程约1周。(二)咽峡炎:表现有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覆有脓性渗出物。腭部可见有充血或出血性粘膜疹,可先于皮疹出现。(三)皮疹:发热后第2日开始发疹,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24h内迅速蔓及全身。典型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少数患者可见有带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称为"粟粒疹"。严重者可见出血性皮疹。在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或因摩擦出血而呈紫色线状,称为"线状疹"(亦称Pastia线)。在颜面部位却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与面部充血相比之下显得发白,称为"口周苍白圈"。皮疹多于48h达高峰,继之依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d内退尽,重者可持续1周。疹退后开始皮肤脱屑,皮疹越多越密脱屑越明显,以粟粒疹为重,多呈片状脱皮,面部及躯于常为糠屑状,手、足掌、指〔趾)处由于角化层较厚,片状脱皮常完整,呈手、足指或趾套状。与发疹之同时出现舌乳头肿胀,初期舌被白苔,肿胀的舌乳头凸出攫以白苔的舌面,称为"草莓舌,2~3d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舌乳头凸起,称为"杨梅舌"。此可作为猩红热的辅助诊断条件。(四)除上述典型表现外,尚有其他临床类型:1.轻型:近年多见,表现为轻至中等度发热,咽峡炎轻微,皮疹亦轻且仅见于躯干部,疹退后脱屑不明显,病程短,但仍有发生变态反应并发症之可能。2.中毒型:中毒症状明显,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中毒性休克等。近年少见。3.脓毒塑:罕见。主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坏死及溃疡,常可波及邻近组织引起颈淋巴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亦可侵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化脓性病灶。4.外科型或产科型:病原菌经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咽峡炎缺如,皮疹始于伤口或产道周围,然后延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一)潜伏期:1~7天,平均为3天。(二)前驱期:1/2~1天骤起发热,体温高低不一,伴咽痛、头痛、呕吐。扁桃体充血肿大,有脓性渗出。舌有白苔,乳头明显,称"草莓舌"。(三)出疹期:发热后24h内出疹,持续3~5天。皮疹自颈、胸至腹、四肢,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特点为:1.全身皮肤充血发红,上有红色细小丘疹,似"鸡皮样",密集,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压之退色,十余秒钟又恢复原状,称"贫血性皮肤划痕"。2.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而呈线状,称"帕氏线"。3.面部潮红,口唇周围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四)恢复期:体温降至正常,皮疹1周内逐渐消退,无色素沉着,1周末至第二周开始糠皮样或大片脱皮,严重者似手套、袜套状脱皮。脱皮程度和时间随皮疹轻重而异。早期用青霉素治疗者可见不到这种脱皮。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潜伏期一般2~3天,短者1天,长者1周。1.起病急骤,早期表现为高热、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儿童常有呕吐。2.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皮疹。典型的皮疹是在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的基础上,广泛散布着针尖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稍隆起的猩红色皮疹,可融合成片,皮肤皱褶处可有皮下出血。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多在1天之内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出现后48小时内达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3天内完全消失。3.疹退后于病程第1周末或第二周开始脱皮,后者呈糠屑样或细屑样。4.少数病人中毒症状可十分严重,出现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神志不清等,并可伴有中毒性心肌炎及感染性休克。(二)病初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扁桃体上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腭部粘膜充血肿胀,可见红色小点或出血点。舌披白苔,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外,呈"草莓舌"。之后2~3日白苔脱去,舌面光滑呈牛肉状,舌乳头仍突出呈"杨梅舌"。颈前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在全身特异性皮疹出现后,在颈部、腋窝、肘窝及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常因皮下出血成紫红色线条,称Pastia线。面部充血潮红,口鼻周围无充血,称"口周苍白圈"。个别经伤口或分娩产道入侵后引起猩红热者,皮疹首先出现于伤口周围而且较明显。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初期可发生化脓性和中毒性并发症,如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及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在病程2~3周,主要有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为变态反应所致。近年由于早期应用抗生素使病情得以控制,故并发症少见。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一)化脓性损害:中耳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及败血症。(二)变态反应性疾病:急性肾炎和风湿热,多发生在病后2~4周。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常在80%以上,严重病人可出现中毒颗粒。(二)尿液:常规检查常无明显异常改变,若发生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时,则尿蛋白增加并出现红、白细胞和管型。(三)细菌学检查: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有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亦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咽拭涂片以进行快速诊断。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一)血象: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有核左移,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二)病原学检查:咽拭子可培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三)血清学:未治疗的病人,2~3周抗链"O"升高,3~5周达高峰。早期有效治疗可下降或消失。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之间,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亦增高,在0.8以上,且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性细胞常增多,可达0.05~0.1。(二)尿常规检查常有一过性尿蛋白。并发肾炎时尿蛋白增加,且出现红白细胞及颗粒管型。(三)咽拭子或伤口等处分泌物及渗出物培养有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四)恢复期血清中可检出高滴度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抗体。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是否有本病流行,有无接触史。(二)临床表现:骤起发热、咽峡炎、病后2日内出疹,为在充血的皮肤上有猩红色皮疹者。若疹退后皮肤有脱屑,则临床诊断可能性更大。(三)实验检查资料:1.上述病人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或上述标本涂片用免疫荧光法有A组溶血性链球菌则可证实诊断。2.多价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而恢复期转为阴性者。红疹毒素又称狄克(Dick)毒素,以其0.1ml作皮内注射,24小时后局部红肿直径逾1cm者为阳性,提示无抗毒免疫力,对猩红热易感;如为阴性,则表示有抗毒免疫力。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发热、头痛、咽痛和扁桃体肿大,次日出疹,皮肤潮红,其上密布充血性粟粒样红疹,退疹后片状脱皮,可有草莓舌、口周苍白圈;皮肤皱褶处如肘部可见密集出血性皮疹,形成明显的横纹线即帕氏线;重型患儿高热40℃不退,皮疹呈红斑或出血性,全身中毒症状重,可发生中毒性脑病和中毒性心肌炎。外科型猩红热者有化脓性皮肤病变,有皮疹,无咽炎及草莓舌。(二)排除药物性、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猩红热样皮疹。(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四)咽拭子培养有A组β型溶血型链球菌生长,免疫荧光查咽拭子涂片有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五)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在发病后1~3周阳性。(六)抗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抗链球菌透明质酸酶或抗双磷酸吡啶核苷酸酶抗体测定阳性。具备以上前3项可临床诊断本病,兼有第(四)~(六)项之一可做病原学确诊。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疹等,也能引起猩红热样皮疹,其他如麻疹、风疹等发疹性疾病,均需与猩红热鉴别。缓症链球菌感染所致的"类猩红热"表现常较重,可有肝、肾损害或休克。需细菌培养方能鉴别。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猩红热样皮疹其皮疹消退快,无脱皮表现,常伴迁徙性病灶,病原学检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二)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长,可有草莓舌,猩红热样皮疹,同时伴眼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指(趾)末端膜状或套状脱皮,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病原学检查阴性,抗感染治疗无效。(三)药物疹及其他过敏性皮疹一般有最近服药史及接触过敏原史,但缺乏全身症状。(四)痱子其痱点尖端一般有细小水疱,不伴全身症状。(五)其他出疹性疾病如为麻疹其皮疹特点为,出疹顺序从上到下,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出疹时热更高;风疹的出疹特点为发热后1日内出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幼儿急疹的出疹特点为高热3~5日后热退疹出。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病原治疗:早期病原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青霉素为首选药物,成人每次60万~80万U,每日2~4次,儿童每日2万~4万U/kg,分2~4次。根据病情选择肌注或静脉给药途径,疗程5~7d。中毒型或脓毒型者可加大用药剂量。通常用药24h后可退热,皮疹亦随之逐渐消退。近年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菌株有所增多,值得关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每日20~40mg/kg,分3次给药,疗程同青霉素,亦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等。(二)并发症治疗:除针对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的相应治疗外,尚应投给抗生素进行病原治疗。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软食或半流质饮食,注意口腔卫生,入量不足或中毒症状重者给予静脉补液,发热者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二)基本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快速、彻底清除致病菌,避免并发症和复发,对有典型症状和皮疹患儿,不必待病原检测结果,尽早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如下:1.青霉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用药后患儿迅速退热,4~5日症状消失、皮疹消退。普通患儿剂量每日5万~10万U/kg,分2~3次肌肉注射;重型患儿剂量可加至每日10万~20万U/kg,用生理盐水50~100ml溶解后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为用至热退后3~5日,对原有风湿病及肾炎的患儿,疗程可延长至热退后7~10日。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过敏患儿,普通型可每日口服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连服7日。重型患儿可用红霉素,剂量每日25~40mg/kg,用5%~10%葡萄糖液溶解后(浓度不超过0.1%)静脉滴注,疗程7~10日。3.头孢菌素:普通型每日口服头孢氨苄、头孢拉啶、头孢羟氨苄,疗程7日,也可每日肌肉注射头孢唑啉。重型患儿每日静脉滴注头孢拉啶或头孢呋辛,100mg/kg分2次,疗程7~10日。(三)重型猩红热治疗:重型猩红热包括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中毒型猩红热和伴有各种化脓性并发症和败血症表现的脓毒型猩红热,目前国内已少见,但一旦出现即为危急重症,须积极处理,主要措施如下:1.抗生素治疗:加大剂量、延长疗程及采用静脉途径给药,尽快控制致病菌的生长与繁殖,具体见病原治疗。2.支持对症治疗:患儿卧床,吸氧,适当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每次0.1~0.3mg/kg,静脉注射;或苯巴比妥每次2~3mg/kg,肌肉注射,少量多次输新鲜血与血浆,补充大剂量维生素C。3.加用糖皮质激素: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前提下,给予氢化可的松每日4~8mg/kg,用100ml的5%~10%葡萄糖液溶解后静脉滴注,至中毒症状改善后停用。4.控制心衰:静脉补液时应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已出现心衰的患儿应尽快使用强心甙迅速洋地黄化,如毛花甙丙(西地兰)0.03mg/kg,用5%~10%葡萄糖液10~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首次给饱和量的1/2~2/3,4~6小时后酌情再给余量。5.积极抗休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根据休克的不同时期给予扩容,解除微循环痉挛,合理使用升压药等措施,维持血压正常。(四)并发症治疗:1.化脓性并发症:患儿可并发化脓性颈淋巴结炎、中耳炎、乳突炎、肺炎和脑膜炎等,如并发症在青霉素治疗之前出现,可加大青霉素剂量至每日10万~20万U/kg并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如在青霉素治疗之后出现则应考虑耐药菌株感染或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应改用红霉素和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等),或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联合使用,头孢唑啉每日100mg/kg,用生理盐水50~100ml溶解后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7~10日。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应行化脓病灶切开引流和其他必要的手术治疗。2.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变态反应性并发症主要为急性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多在病后的2~3周出现。着重予以抗风湿及抗感染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一)一般治疗:急性出疹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入量不足或中毒症状严重者给予静脉补液。(二)抗生素治疗:青霉素为首选,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剂量为80万~160万单位/天,im或iv;也可用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20~30mg/(kg・d),疗程5~7天。(三)并发症治疗:化脓性并发症如发生在青霉素治疗之前,可加大青霉素剂量。若发生在用青霉素之后,则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生素。并发心肌炎、风湿热者可按心肌炎及抗风湿治疗。如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按急性肾炎处理。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一般治疗:病人应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热卡供应及水分。(二)病人应进行呼吸道隔离6天。由接诊医师填报传染病卡。(三)病原治疗:1.首选青霉素,一般成人80万~120万U,每天2~3次肌肉注射,小儿2万~4万U/(kg・d),分4次肌肉注射。疗程至少10天。中毒症状严重者、合并心肌炎及感染性休克者应加大青霉素的剂量。成人每日800万~2000万U,小儿20万~30万U/kg,分3~4次静脉滴注。2.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新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成人250~500mg,每日2次口服,儿童7.5mg/(kg・d),分2次口服。罗红霉素成人150mg,每日2次口服,儿童2.5~5mg/(kg・d),分2次口服。阿奇霉素,成人500mg,每日顿服,儿童8mg/(kg・d)。疗程均为7~14天。(四)并发症的治疗:出现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者应相应给予积极治疗。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应时病人进行6日隔离治疗。对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并可用苄星青霉素120万U肌注一次进行预防。儿童机构内有本病流行时,对咽峡炎或扁桃体炎患者,亦应按猩红热隔离治疗。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病人应戴口罩。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只要治疗及时,绝大部分病人都能很快痊愈。严重并发症如菌血症、肺炎、心肌炎已很少见到。但时有肾炎发生,似与猩红热病情的轻重无直接关系。猩红热与风湿热的关系亦无一定的规律。一旦发生重型猩红热,仍能威胁患儿生命。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一)隔离患儿至症状及皮疹消失,经治疗者为1周。应严格隔离至咽培养连续3次阴性。密切接触的易感儿检疫7天。(二)保护易感人群流行期避免去公共场所,集体托幼机构每人1次注射长效青霉素60万~120万单位/次,可终止流行。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口服复方新诺明3~4天或肌注长效青霉素60~120单位。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治愈标准为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范围。病程一般为7~10日。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1242.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1133.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3674.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177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猩红热 ”相似的文章

更多>>

猩红热疾病

1.血象:白细胞总数(10~20)×109/L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可达0.75以上,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 2.尿液:一般可有少量蛋白,多为一过性,并发肾炎时,蛋白增加,并出现红,白细胞和管型。 3.分泌物培养和涂片 :...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