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10:32:42 来源:www.clinixoft.com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旋毛虫病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B75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旋毛虫病是由旋毛线虫寄生于人体骨骼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因食入含有活旋毛虫包囊而感染。主要表现有发热、水肿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由旋毛虫(Trichinellaspiralis)寄生人体组织引起的疾病,旋毛虫是人畜共患病。在我国,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人类主要是因为食用染虫的生猪肉或半熟猪肉而感染。人对旋毛虫普遍易感,感染后均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对再感染有显著的抵抗力。轻症感染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腹泻、发热、眼睑和颜面水肿和肌肉疼痛等表现。严重感染者可因心肌炎、脑炎、肺炎和毒血症死亡,病死率3%~9%。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无需在外界发育,但完成生活史需更换宿主。当人食用含有旋毛虫幼虫的未完全煮熟或生的猪肉,幼虫在胃内受消化液作用脱囊而出进入小肠,幼虫吸附在肠粘膜表面,发育为成虫。雌虫胎生出幼虫,然后死亡随粪便排出体外。新生蚴侵入血流分布于全身骨骼肌。幼虫在肌肉组织中成形包囊,具有感染性,幼虫在包囊内可存活数年。原有数据库资料旋毛虫病是由旋毛线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以欧美的发病率最高,常见于温带。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旋毛虫细小,雌雄异体,在宿主体内发育经过成虫、脱囊期幼虫、移行期幼虫及成囊期幼虫四个阶段。成虫与幼虫可在同一宿主体内寄生,故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人和猪、猫、狗、鼠等均易感,当吞食含有活的幼虫包囊的肉类而感染,经胃液消化,幼虫脱囊而出。寄生于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粘膜内,经5~7d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自肠腔排出。雌虫则深入肠粘膜不断胎生出幼虫,雌虫寿命约1~2个月,每条雌虫可产幼虫1500~2000条,少数产于粘膜表面的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绝大多数幼虫则产于粘膜内,幼虫经淋巴管或静脉散布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和体腔。、只有达骨骼肌者才能发育成长。幼虫穿破微血管,侵入肌纤维内,在1个月内形成与肌纤维平行的梭形包囊,包囊约(0.25~0.5)mm×(0.21~0.42)mm大小,多经6个月左右,从包囊两极钙化,幼虫死亡。有时钙化包囊内的幼虫可存活5年以上。成熟的包囊再进入另一宿主则又重复其生活史。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传染源:主要是猪、猫、狗、鼠等,其他如野猪、熊、狐、狼等野生哺乳动物亦可作为传染源。其中以猪、鼠为重要,猪食垃圾中鼠尸肉,人再进食带虫的猪肉而感染。(二)传播途径:人类食生或不熟的猪或其他动物肉而感染。骨骼肌中的包囊在-12℃时可存活57d,在腐肉中可存活2~3个月。不充分的熏烤或涮食都不足以杀死包囊幼虫。此外,在动物间通过粪便传播受到一定的关注,人群间此种传播亦并非不可能,尤其感染后4h内排出的粪便感染力最强。(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与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季节无关,而主要与生食的饮食习惯有关。人被感染后既可产生体液免疫又可产生细胞免疫。对再感染具一定免疫力。感染后第2周,IgM、IgG抗体滴度升高,抗成虫抗体在感染后15d出现,对肠期感染有部分免疫;抗幼虫抗体出现在感染后30d,对肠期感染无保护作用。(四)流行情况:旋毛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欧美发病率较高。我国在云南、河南、西藏、广东、广西、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有发生或流行。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在我国旋毛虫病主要流行于云南、西藏、河南、湖北、吉林、黑龙江、广西、四川等地。猪是本病的最重要的传染源,人人之间不传染。(二)人类主要因吃生猪肉或半生猪肉而感染。可因集体食用感染旋毛虫的猪肉而引起暴发流行,少数民族地区常有进食“拌生”的习惯,易引发感染。(三)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产生一定免疫力,对再次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原有数据库资料主要传染源为猪,其次为犬、猫、鼠类和许多野生动物。人主要因生食或吃未煮熟的含幼虫包囊的猪肉以及肉制品如香肠等而感染,人不直接传染人。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旋毛虫发病机制与机械性作用、过敏反应及中毒性损伤等三方面因素有关。成虫寄生于肠道引起消化道症状;幼虫移行造成血管和组织、脏器损害。幼虫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导致过敏和中毒性病变。旋毛虫寄生部位的肠粘膜有充血、水肿、出血或浅表溃疡。心肌呈充血、水肿改变,有淋巴细胞、嗜酸细胞浸润,并可见心肌纤维断裂和灶性坏死。骨骼肌以舌肌、咽肌、胸大肌、腹肌、膈肌、肋间肌、腓肠肌受累最著,表现为间质性肌炎、肌纤维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等。时久则可发生肌纤维萎缩。此外在肝、肾可见脂肪变性和浊肿改变。如侵及其他脏器则造成相应的损害。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潜伏期2~45d,多为10~15d,潜伏期长短与病情轻重呈负相关。临床症状轻重则与感染虫量呈正相关。(一)早期:相当于成虫在小肠阶段。可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通常轻而暂短。(二)急性期:幼虫移行时期。病多急起。主要表现有发热、水肿、皮疹、肌痛等。发热多伴畏寒,以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为常见,多在38~40℃之间,持续2周,重者最长可达8周。发热同时,约80%的病人出现水肿,主要发生在眼睑、颜面、眼结合膜,重者可有下肢甚或全身水肿。进展迅速为其特点。多持续1周左右。皮疹多与发热同时出现,好发于背、胸、四肢等部位。疹形可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疹或出血疹等。发生率约为20%~70%,部分病人可有指、趾甲下半月形出血改变。全身肌肉疼痛甚剧。多与发热同时或继发热、水肿之后出现,病人自觉肌痛或压痛,以腓肠肌为甚,皮肤呈肿胀硬结感。重症患者常感咀嚼、吞咽、呼吸、动眼均有疼痛。此外,累及咽喉肌可有吞咽困难和音哑;累及心肌可出现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奔马律和心功能不全等;侵及中枢神经系统常表现有头痛、脑膜刺激征,甚而抽搐、昏迷、瘫痪等;肺部的病变导致咳嗽和肺部哕音;眼部症状常有羞明、视力模糊和复视等。(三)恢复期:成囊期所致症状。病程第3~4周,急性期症状渐退,而乏力、肌痛、消瘦等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大多数人感染后呈亚临床经过,症状是否出现取决于感染程度轻重。(一)感染后1周,肠道内成虫引起腹泻、腹部不适、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感染者可出现暴发性肠炎。腹泻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脓血,无里急后重,可伴有上腹或脐周疼痛。(二)感染后2周出现全身症状,表现发热、水肿和肌痛。发热最常见,弛张热多见,持续2~4周;水肿从眼睑开始,逐渐发展到面部及四肢,重者波及全身,以下肢为重,可出现腹水;肌痛呈身性,始于四肢肌肉,以腓肠肌为重,以后逐渐累及咬肌、颈肌和腰肌。肌痛非常剧烈,患者呈强迫屈曲位,肌肉触痛非常显著。因肌肉疼痛可有咀嚼、吞咽和言语障碍。(三)可伴有咳嗽、头痛、荨麻疹、肝大、心肌受损等表现。(四)上述症状在感染后2周达高峰,随肌肉内包囊形成,症状逐渐缓解。(五)危重患者可出现心肌炎、脑膜炎、脑炎和肺炎。原有数据库资料潜伏期7-42天。根据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可分以下三期:(一)侵入期(小肠期):约半数病人于感染后1周内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乏力、畏寒、发热等。腹痛以上腹和脐周为主,呈隐痛或烧的感。腹泻日3-6次,稀便或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本期持续1周左右。(二)幼虫移行期(2-3周):主要表现为发热(38-40℃)、肌痛、水肿和皮疹等。约80%以上的病人有发热,热型以弛张型居多,次为稽留型或不规则低热,热程持续2-4周,重者可达2个月,伴乏力、头痛、畏寒、出汗等。肌痛多与发热同时或继发热、水肿之后出现,为全身性,以腓肠肌和四肢为著,常呈强迫屈曲状,严重者累及咽喉肌,可引起咀嚼、吞咽和语言障碍、声音嘶哑等。并可累及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心力衰竭和脑膜脑炎。水肿多从眼睑开始,渐扩展至面及四肢,重者波及全身,以下肢为重,可有腹水。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多与发热同时出现,好发于胸、背、下肢、上肢等部位。皮疹为多形性,可为斑丘疹、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等,少数有色素沉着。除极重型病例外,血中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三)包囊形成期(感染后1-2月):全身症状减轻、发热消退,但肌肉酸痛、消瘦、乏力可持续较久。重症患者呈恶液质、脱水虚脱、心肌炎、肺炎等而死亡。病死率可达3%-9%。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血象及生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多在(10~2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占20%以上,最高可达90%。血肌酸磷酸激酶(CPP)明显增高。(二)病原学检查:残余的可疑肉类查包囊或以胃蛋白酶消化处理后,离心取沉渣,亚甲蓝染色镜检查找幼虫,亦可喂饲大鼠,2~3d后检查肠道内的幼虫。对病人,在发病10d后取腓肠肌或三角肌活检标本,压片镜检查包囊和活动的幼虫,是简便、检虫率高的方法,亦可用前述蛋白酶消化法提高检虫率。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经离心后亦可查到幼虫。(三)免疫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等方法,以已知的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较为敏感、特异、实用的方法。在急性期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意义很大。但由于病愈后其抗体可存在较长时间,故单凭该检查结果,不足以区分现症患者或既往感染面治愈者。而采用单抗与多抗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循环抗原,可用于确定体内有否活虫寄生,并可考核疗效。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有中度贫血,白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升高。(二)腓肠肌活检发现旋毛虫包囊可明确诊断,阳性率30%~50%。可疑猪肉用载玻片压成薄片,显微镜下发现旋毛虫包囊有助于诊断。在腹泻初期,可在大便中找到幼虫。(三)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测定血中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有助于诊断。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依进食未熟肉食的流行病学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不难疑及本病,再结合病原学检查或免疫学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并无困难。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凡病前有食生或半生猪肉史,集体发病,临床表现为肠炎,进而出现发热、水肿和肌痛者,应该考虑本病。原有数据库资料(一)病前1-2周进食生猪肉史。(二)临床特点。(三)实验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本病应与食物中毒、肠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血管神经性水肿及皮肌炎等鉴别。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本病的肠道症状注意与急性胃肠炎鉴别,全身症状要与流感和伤寒鉴别。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病原治疗:阿苯达唑(albendazole)亦称丙硫咪唑,为首选病原治疗药物。对各期旋毛虫均有较好的杀虫作用,且副作用少而轻。剂量400~500mg,每日2~3次。儿童按每日20mg/kg计算,疗程5d。副作用仅有头昏、食欲减退等。其他如噻苯咪唑、甲苯达唑等或因毒性大或因疗效不如阿苯达唑而基本废用。在病原治疗时宜注意赫氏反应发生,可以小量药物开始应用或投给肾上腺皮质激素。(二)一般及对症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应用镇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改善症状。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支持治疗:卧床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镇痛。(二)阿苯达唑(Albendazole):对成虫和幼虫均有杀虫作用。剂量为每日20mg/kg,成人500mg,分2~3次口服,连服5天为1疗程,必要时间隔2周重复1疗程。部分患者在服药后2~3天有体温升高,为虫体崩解,异种蛋白反应所致。(三)甲苯咪唑(Mebendazole)剂量为100mg,每日3次,连服10天为1疗程。(四)对有高热、毒血症状严重或合并心肌损害、脑炎者,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炎症和过敏反应,一般用泼尼松20~30mg/d,服用3~5天。原有数据库资料治疗以病原治疗为主,选用苯并咪唑药物,该类药物对肠期未成熟型旋毛虫的效果优于成虫,对雌虫的效果优于雄虫。常用者有:(一)噻苯达唑。(二)甲苯达唑。(三)阿苯达唑和氟苯达唑。症状明显、毒血症严重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充分营养和水分。肌痛显著者予以止痛剂。对发热、水肿、肌痛明显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心力衰竭者予以强心剂。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预防:进行卫生教育,提倡熟食,不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其他哺乳动物肉及制品;提倡生猪圈养,饲料最好经加热处理;加强肉类检疫。(二)预后:主要取决于感染度与个体反应程度。大多预后良好。重度感染、累及主要脏器、有严重并发症且未能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差。病死率约5%~6%。原有数据库资料防治要点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及其他哺乳动物肉或肉制品为最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与管理传染源,改善养猪方法,提倡圈养,灭鼠,防止鼠粪污染猪圈,饲料煮熟以防猪感染,是根本的预防措施。严格执行肉食品卫生检验制度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2512.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3923.原有数据库资料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