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7 00:11:49 来源:special.fh21.com.cn
概述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境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流行病学 1982年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调查,在15-59岁人口中,本病患病率为3.11‰,占神经症全部病例的14.0%,居第三位;次于神经衰弱和癔症。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
据国外统计,本病终生患病率约为45‰;约占精神科门诊病例5-10%。多起病于青少年期,成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病因和发病机理 家系调查表明:本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一般居民。多导睡眠图的研究发现,本病患者与重型抑郁症患者一样都有快眼动睡眠(REM)潜伏期缩短,且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两组患者REM的活动度、密度和强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两项研究提示本病与重型抑郁症可能具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
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人格异常,如依赖型.表演型或边缘型人格特征等。这类患者的抑郁情绪与性格缺陷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因而被称之为性格型抑郁症。另有部分患者,心理社会因素长期存在,未能解决,这类病例则视为生物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
许多躯体因素可以作为本病诱因,但这类病例往往归入继发性心境恶劣,有别于原发性心境障碍。临床表现 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或沮丧,十分难受,而又无法排遣。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遇到亲友聚会或热闹场合,尽可能回避。常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有内疚感。或感到精神疲惫,脑力迟钝、思维困难,进行日常活动很吃力;或认为无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无力自拔,因而更加悲观,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活着不如死去:甚至企图自杀以求解脱。
与抑郁心境同时,患者常有注意难于集中,记忆下降,思维反刍,犹豫不决,以及失眠、食欲和性欲下降。约30%的患者伴有轻重不等的焦虑,近20%的患者表现出心烦易怒,易受激惹。
约80%的病例,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诉向医生求助;半数以上患者有疑病观念。如不深入了解患者存在抑郁心境,容易误诊。因此,一些躯体症状突出,而抑郁心境不显的病例,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
起病于童年或少年早期的病例,常有多动、品行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多表现为易激惹,常流泪,不愿与同伴在一起玩耍,以及学习成绩下降。
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本病有起病于21岁前和21岁后两种类型。起病都很缓慢;由于这类病例抑郁症状较轻,社会功能损害也较轻,往往就诊较迟,诊断常有延误,以至病程冗长;症状持续或有波动,无完全缓解的间歇期,或间歇期很短,常不到两个月。如能及时得到充分治疗;大都能够恢复。部分病例,在慢性病程的基础上,可重迭重型抑郁发作;这类病例称双重抑郁症。
诊断和鉴别诊断 以持久的轻至中度抑郁作为主要临床症状,病程二年以上;伴有兴趣减退;自觉疲乏无力;自我评价过低;对前途悲观失望:有自杀观念;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或自觉病情严重,但常主动求治等症状中的3项,即可诊断为本病。 由于抑郁症状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继发性抑郁症
由脑器质性疾病、慢性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药物等伴发。应通过病史的系统询问、详细的检查加以排除。
二、反应性抑郁症
由明显的精神应激因素引起,起病与精神因素时间上有密切联系,且症状常反映精神因素的内容,其病程往往较短。神经症性抑郁虽也可有明显精神因素,但病程迁延,其抑郁心境与精神因素不完全相称。
三、重型抑郁症
抑郁心境较重,自罪自责达妄想程度,或有强烈的自杀企图;早醒、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明显;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晨重晚轻节律;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有幻觉或妄想之类精神症状,以及自知力严重缺损,均提示重型抑郁症的诊断。如重迭在抑郁性神经症病程之中发病,则应分别下两个病的诊断;即前面提到的所谓双重抑郁症。如抑郁性神经症的症状见于重型抑郁症发作之后,应诊断为重型抑郁症不完全缓解。
四、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症状可见于约90%的抑郁性神经症病例。部分神经衰弱病例也可有抑郁心境,但程度轻轻,并不持续出现在整个病程,也不以此为主诉。兴趣减退,生趣锐减,悲观失望,自我评价减低,接触被动,自杀念头等主要见于抑郁性神经症,甚少见于神经衰弱;强迫、恐怖和食欲增加则只见于抑郁性神经症,而不见于神经衰弱。
五、人格障碍
抑郁性神经症可与人格障碍同时存在,或在人格障碍的基础上发病。如同时符合两类疾病的诊断标准,则应分别下两个诊断。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剂
多虑平、阿米替林或丙咪嗪均可选用。剂量为50-300mg/日,分次服。
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对三环类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苯乙肼60-90mg/日,分次服。这类药物对不典型的抑郁症状效果较好。但应在停用三环类药物3-5周之后再用,以免引起严重副作用。
3、苯二氮卓类
焦虑症状、躯体不适感和失眠症状较重,对三环类药物的副反应不能耐受者,可选用阿普唑仑,1.2-2.4mg/日,分次服。
二、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本病患者有良好作用,宣配合药物治疗进行。应帮助患者及其亲属了解本病的性质,以正确态度对待疾病,配合医生认真执行治疗计划。精神因素尚未消除者,宜适当加以处理。
本病患者有自杀行为者不如重型抑郁病多见,但自杀的危险确实存在,应予以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防范。
查询更多keywords信息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