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斜视是在无融像状态下,眼位偏离固视点的现象。也就是外观上眼位无偏斜,一当打断融合功能后,出现的眼位偏离。
隐性斜视(简称隐斜)的分类:水平隐斜、垂直隐斜、
旋转隐斜。本文仅讨论旋转隐斜。
一.旋转隐斜的定义
旋转隐斜是以眼的前后轴为中心旋转,而使角膜子午线偏离正常位置。(图1)
[IMG]
旋转隐斜分为:外旋转隐斜和内旋转隐斜两类。外旋转隐斜是指角膜垂直子午线的上端向颞侧旋转(如图1);内旋转隐斜是指角膜垂直子午线的上端向鼻侧旋转(如图2)
旋转隐斜又可分为:原发性旋转隐斜和光学性旋转隐斜。原发性旋转隐斜如上所诉,有外、内旋转隐斜;而光学性旋转隐斜则是
屈光不正未矫正正确,主要是散光未矫或轴与度不准,或者是由于斜轴散光引起眼外肌力失衡所致的光学性旋转隐斜。
生理旋转隐斜:眼在运动时,常会出现少量的旋转隐斜,它与融像运动有关。如眼在向上看时,会增加眼的旋转;在近距离工作时,除了使用调节、集合外,也需眼球旋转,出现旋转隐斜,眼的调节是使用睫状肌、集合是依靠内直肌,而近用的眼球旋转则是下直肌和上斜肌共同的作用。散光眼在看近时,由于眼的旋转会导致散光轴的变化。据斯可比(scobee)的统计,看近时,散光轴的变化占散光屈光不正患者的77%。近点散光轴的改变最大可达100。一般情况,很少发生视觉干扰现象,不需特殊处置。而散光程度较高者,在配近用镜验光时则要考虑轴的变化。配渐进多焦点眼镜,大于±2.00DC,就不宜。原因是视近时散光轴改变。渐进多焦点眼镜片远用和近用柱镜轴相同,对于低度散光而言,并不很重要;而较高度散光(±2.00DC以上)患者,就必须考虑。
二.旋转隐斜的临床表现及识别
a)
临床表现:旋转隐斜在人群中比例较低,但即使旋转程度较低的旋转隐斜,也会出现不适症状。旋转隐斜与隐性斜视的症状相近,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视疲劳。归纳如下:
1)
眼疲劳。阅读不耐久,疲劳。读书记不住,阅读缓慢,文字串行。
2)模糊感。眼球紧张,头痛,近读模糊。
3)立体感不精确。看远立体感欠缺,方位感、空间感、距离感失调。
4)间隙性
复视。稍长时间视物,会出现重影,休息后又会好转。
5)目标歪斜。甚至走路高低不平,墙面歪斜。
6)头部代偿。为了代偿眼球的回旋,常出现头部歪斜,以减轻症状。
b)识别:虽然旋转隐斜比较少见,但还是容易识别。最典型的是特征是头部代偿。常发现此类患者喜头部偏斜,以代偿回旋的眼位。
其次,患者眼从远看到近时,出现模糊或不适。排除眼的生理回旋后,应考虑旋转隐斜。
另外,散光矫正的偏差、斜轴散光,常是光学性旋转隐斜的诱因。如果散光矫正正确,这类旋转隐斜就不治而愈。三.旋转隐斜检查前的准备
a)屈光不正全矫。尤其散光必需精调轴与度。
b)调准PD。
c)端坐。避免头部代偿。
d)照明。采用检查视力的标准照明即可。
e)
可在综合验光仪或试镜架上进行操作。
日本和泉行男在“双眼视功能检查”(金登洲译)中,将检查前准备归纳为斯可比(scobee)条件:
1,使被检查者处于正视状态。
2,身体状况正常,未受疲劳或病患的影响。
3,使用的设备不能使病人引起紧张。
4,测定条件可以随不同的检查者而改变。
5,保持头部和身体端正。
6,被检查者视野范围内须没有阻挡物。
四.检查方法
1.双马氏杆加分离棱镜法。检查前准备如上,检查在半暗验光室中进行,不能有杂乱无章的光线。操作程序:
1)两眼前加矫正镜片,右眼前加红马氏杆,垂直向,再叠加3ΔBU;左眼前加白马氏杆,垂直向,再加3ΔBD。两眼同时张开。(图3)
2)5米远投射点状视标(或笔灯点状光),两眼同时注视点状光。右眼在垂直红色马氏杆作用下,将点状光看成红色横光带。在3ΔBU作用下,光带被看在下方;左眼在垂直白色马氏杆作用下,将点状光看成白色横光带。在3ΔBD作用下,光带被看在上方。(图3)
3)右眼所见横向红色光带在下方,左眼看到白色横光带在上方。有如下几种可能:
(1)两条光带平行。证明无旋转隐斜。
(2)其中一条光带倾斜,有旋转隐斜。(图4)
(3)右所见下面红色光带倾斜,且鼻端向上转动为右眼外旋转隐斜;鼻端向下转动为右眼内旋转隐斜。
(4)左眼见上面白色光带倾斜,且鼻端向上转动为左眼外旋转隐斜;鼻端向下转动为左眼内旋转隐斜。
4)旋转隐斜的定量检查
发现有旋转隐斜(两条线不平行),就需调整马氏杆,用右或左马氏杆的镜柄左右稍稍旋转,直至两条线平行,马氏杆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即为旋转隐斜的量。要注意的是,此量是圆周度“0”。.双三棱镜法
ii.检查前准备如前。
iii.右眼前置双三棱镜,底上下向。双三棱镜由两底相对的三棱镜组成,棱镜度
3-4Δ。通过双三棱镜看5米的一条横线会变成两条横线。左眼前不加双三棱镜。
3)5米远投放一横线视标。
4)定性:右眼看到两条横线,左眼见到一条横线,且在两线之间。(图5)
(1)三条线平行,说明无旋转隐斜。(图6)
(2)中间一条线倾斜,为左眼有旋转隐斜。其中:横线鼻侧向上旋转为外旋转隐斜,鼻侧向下旋转为内旋转隐斜。
(3)上下两条线倾斜,是右
眼旋转隐斜。横线鼻侧向上旋转为右外旋转隐斜,鼻侧向下旋转为内旋转隐斜。
3.偏振时钟检查法。此法可以判断原发性旋转隐斜和光学性旋转隐斜的区别。
1)
检查前准备同前。
2)
5米投放偏振时钟视标。偏振时钟包括两部分:钟面为45度偏振视标;钟针是135度偏振视标。(图7)
3)
右眼前加135度偏振片,可见时钟的十字针,而看不到钟盘;左眼前置45度偏振片,只能看到钟盘,看不到十字针。
4)
两眼共同注视偏振时钟视标,右如下几种可能:(图8)
(1)
两眼所见,十字针垂直,针尖指向刻度0、90。无旋转隐斜。(图7)
(2)
十字针垂直,但偏离0位,为原发性旋转隐斜。原发性旋转隐斜,即旋转隐斜。是眼球围绕眼前后轴旋转,偏离原眼位的现象。又分为下面几类:(图8)
(3)
十字针不垂直,且针尖偏离0位,为光学性旋转隐斜。光学性旋转隐斜,是眼的散光未矫正、未矫正准确,尤其是斜轴散光轴与度不准,形成光学性旋转隐斜。(图9)
5)
定量:原发性旋转隐斜,十字针偏离0位的角度,即为旋转隐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