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6 06:08:17 来源:www.studa.net
丹参粉针治疗急症眩晕及病因分析,临床医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1.6.1治疗组丹参粉针0.8g+50g/LGS250ml静滴,每日1次。3天为1个疗程。
1.6.2对照组维脑路通0.8g+50g/LGS250ml静滴,每日1次。同时口服脑益嗪25mg,每日3次。3天为1个疗程。
1.6.3疗效判断用药后观察眩晕及伴随症状和体征。显效:1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有效:1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1.6.4治疗结果见表2。表2两组疗效比较
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常表现为反复突然性与不规律性发作,其病因复杂,且有多学科和多系统疾病所引起,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性质及病因:前庭性眩晕96例(82%),其中,中枢性87例,周围性9例。病因:颈脑血管疾病84例,药源性3例,梅尼埃病4例,上感5例。其他系统性21例(18%),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1例,心律失常2例,糖尿病2例,原因不明2例。
前庭性眩晕病因以颈脑血管病为多,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炎、动脉痉挛、畸形、血栓等是其主因,这是因为前庭系统主要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而且供血给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均为终末动脉,当发生病变时较难建立侧支循环。病变愈接近椎基底动脉末端,眩晕愈剧烈,病变愈接近内耳,耳鸣、耳聋愈明显。特征:突然眩晕,站立不稳,肢麻。CT及磁共振对脑血管病中的应用[1]能明确诊断。本组脑梗死11例,脑出血4例,出血伴梗死1例,眩晕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3例,旋转恶心呕吐4例。眩晕的主因是迷路卒中和延髓背外侧区前庭神经核受损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其基础病因。5例脑出血均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特征:起病急,呈持续旋转眩晕伴恶心呕吐,若小脑出血则有头痛,颈项强直。对于老年有逐渐加重的中枢性眩晕、耳鸣、耳聋者,应重视脑CT的定性定位检查,行CT及MRI检查具有特异性价值[2]。
周围性眩晕9例,4例为梅尼埃病,5例为上感后引起前庭神经元炎。耳鸣5例,听力减退3例。特征:耳鸣、听力减退。
颈椎病3例,颈椎退变7例。颈椎病常见为颈椎骨质、关节、横突孔增生及骨赘形成,其次为颈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引起内耳微循环的障碍。特征:与颈部的突然转动有关。眩晕数小时或24h终止。
其他系统性眩晕原因多为心血管性,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缺血性心律失常、心衰等所致脑缺血。2例糖尿病,内分紊乱可影响前庭终器代谢及心血管功能,间接导致前庭功能紊乱。特征:眩晕程度轻、无旋转性,发病往往为一过性。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诊断。
3例药源性(洛美沙星)眩晕,属中枢神经反应。特征:行走不稳、静卧时好转停药后症状消失。
中枢性眩晕多伴有颅神经、小脑、感觉运动传导束等脑实质受损的体征,如旋转、眼震、偏瘫、共济失调、项强、感觉障碍病理征等。其他系统性眩晕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必要的仪器检查非常必要。
临床上对于眩晕的治疗要视其病因,本组采用丹参粉针(冻干精制)主要为扩管、改善微循环、抗凝、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扩张冠脉血管的作用,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抑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周祖华[3]用丹参治疗颈性眩晕总有效率76.7%,而本组有效率达95.5%。临床上多用于脑血管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梗死灶小者。对于脑缺血急性期应用不利,因为能使病灶以外非缺血区域的脑血管扩张而产生“脑盗血现象”[4],并可引起脑水肿。
【参考文献】1王维治.CT及MRI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评价.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8):496-498.2邵风阳.老年人眩晕106例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2):748.3汪建文.眩晕的临床药物治疗.临床荟萃,2003,18(7):388-389.4赵晓梅.脑缺血的药物治疗.中国厂矿医,2006,19(6):564.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