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误诊1例漳州市医院www.zzfh.com浏览数:
时间:2004-2-1011:34:00
作者:漳州市医院 陈宏浦1<br>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系出血性疾患,临床上罕见,容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先后误诊为“上消道出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vans综合征”的TTP病人,报告如下。<br>1 临床资料<br>患者男性,50岁,司机。因反复
黑便伴鼻衄16日于1999年8月26日入院。入院前16日开始出现反复黑便、鼻衄,伴发热,无呕血及皮下出血。在当地医院按“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体温降至正常,仍有黑便及鼻衄。既往素健。体检:
贫血外观,皮肤无出血点,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门诊实验检查:白细胞4.5×109/L,血红蛋白88g/L,血小板28×109/L,网织红细胞3%;粪潜血试验:++,尿常规:未见异常。血胆红素正常。胃镜:
食管炎,十二肠炎,未见活动性出血。入院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以激素治疗。4日后黑便、鼻衄等症状消失。入院7日出现尿黄,眼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9g/L网织红细胞15%,血总胆红素102μmol/L,1分钟胆红素10μmol/L,抗人体球蛋白试验:阴性,骨髓像: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细胞:红细胞=0.5:1,红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按“Evans综合征”续以激素治疗。入院后11日突发精神错乱,神志异常。最后确诊为“TTP”,予以3次血浆置换,输注新鲜血浆口服强的松,静滴长春新硷,14日后上述症状均消失实验室指标转为正常。出院后继续口服强的松、阿斯匹林,6月未复发。<br>2 讨 论<br>TTP病例临床罕见,病理改变为毛细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典型临床五联征为: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2血小板减少与出血倾向;3神经精神异常;4肾脏损害;5发热。本病例先后出现出血、发热、溶血性贫血、精神异常,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TTP诊断。造成先后3次误诊原因:1本病系罕见病,故存在认识不足;2本病例四大临床表现分别出现于不同阶段,特别容易误诊为Evans综合征。故临床上诊断Evans综合均须排除TTP,防止误诊。<br>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年第9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