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微波热凝咽鼓管口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临床上并不罕见。传统的
治疗方法因咽鼓管解剖位置深在,其效果不甚理
想。1995年以来我科运用鼻内窥镜下微波热凝咽
鼓管咽口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38例(51耳),效
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38例(51耳),男25例.女13例.年龄l8~58岁.双耳同时累及13例,
单耳受累25例病程3个月~15年.耳闷38例,低调性耳呜35例
次,自声增强30例次,耳痛25例次,眩晕8例次,
其中合并
萎缩性鼻炎、
咽炎各1例,
鼻咽癌放疗后2
例,鼻咽手术后1例.耳镜检查:鼓膜正常36例,菲薄2例,均有不同程度与深呼吸同步的鼓膜内外煽动。
纯音测试和鼓室导抗测试:纯音测听正常35例,轻度传导性聋3例.鼓室导抗图曲线均呈锯齿.症状改变。鼻内窥镜下所见咽鼓管咽口形态:裂隙状
31例,三角形3例,椭圆形1例,圆枕及开口呈萎缩状3例.
1.2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头垫枕,用1地卡因加适量肾
上腺素棉片表麻鼻腔2次(棉片尽量放置鼻腔后
方)。采用30。鼻内窥镜自鼻腔进入鼻咽部,观察咽
鼓管口形态,用MTC一4多功能微波治疗仪(南京启
亚科技有限公司产),功率调至35~40w,时间8
S,用加长单极微波探头自鼻腔插入咽鼓管口并深
入5mm左右,启动微波开关,反复3次,总时间
9S。见咽鼓管开口粘膜凝固发白,局部无渗血后退
出。治疗后用1麻黄素滴鼻并用抗生素预防感
染。第2次治疗间隔2个月后进行。于治疗后0.5
~
1年复查,复查内容包括耳部症状的改善情况,鼓
室导抗测试及观察咽鼓管咽口的形态。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耳闷、
耳鸣及自声增强消,鼓室导抗图
正常;转:耳闷,耳鸣及自声增强程度明显下降
鼓室导抗图曲线基本正常;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
深呼吸时鼓膜煽动明显,鼓室导抗图曲线异常.
2结果
术后患者感轻微耳痛,涕中少许带血,1周后消
失.术后10d复查,见咽鼓管开口周围
水肿、伪膜
生长.1个月后伪膜消失,咽鼓管开口周围见瘢痕组织.
采用本方法治疗1次27例,2次11例,随访0.5~1年.治愈27例(71.1),好转6例
(15.8),无效5例(13.2),总有效率为86.8.
3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7.9),通过及时清理伪膜,
行咽鼓管导管吹张等治疗后痊愈。
3讨论
利用微波凝固咽鼓管口造成管腔狭窄治疗咽
鼓管异常开放症,效果明显,但如操作不当,可引起
咽鼓管腔粘膜严重损伤。从本组治疗的结果来看,
微波治疗强度的选择对疗效和预防并发症有较大
影响,同时微波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取决于输出功
率、作用时间和被照射物的生物物理参数。根据我
们的经验设置微波功率35~40w,总时间9S,既
可达到缩小或关闭咽鼓管的效果,又能最大限度避
免并发症,如咽鼓管闭锁。本组11例治疗2次,是
由于治疗初期微波功率设置较低,时间短的原因,
术后疗效较差,再次治疗后症状消失.本组3例并
发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于咽鼓管口粘膜过度损伤
使咽鼓管开口粘连,形成伪膜阻塞所致.因此,术
后鼻腔滴用麻黄素及使用抗生素,定期随访,取痂,防止粘连尤为重要。
利用鼻内窥镜的直视作用,可准确地对咽鼓管
开口进行微波热凝治疗,操作方便,全部病例均在门诊进行。
[编者按]本文作者在咽鼓管异常开放的治疗
方面敢闯新路,并取得了一定疗效.微波热凝固然
可使咽鼓管口产生轻度粘连或微小瘢痕,以期缩小
其开口,但临床应用时应首先明确诊断,严格掌握
其适应证,小心操作。除选择恰当的输出功率外热凝时间
亦不宜过长(一般以粘膜发白为度,约2~3s左右即可),
以免事与愿违,导致咽鼓管闭锁或
管壁收缩而致管腔更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