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眼球震颤 为冲动型眼球震颤,正常时发生于观看行驶的火车、在行驶的火车中向外观看外景或注视带有黑白条纹的转鼓时。观看者为使物体影象常能保持在黄斑处,故其快相与车行方向相同而与鼓转的方向相反。此型眼球震颤可用以鉴别癔病患者和诈病者及婴儿的视力是否完整,若被检者的中脑正常又能引出此型眼球震颤,则指示其视力存在。
病理性眼球震颤 多为“自发”性者(即不需注视而发生者),临床意义甚大。
眼源性眼球震颤 多为水平摆动型,其振幅较大,与耳源性者不同,伴随现象较少。多因中心视力不良而发生。
①黑性眼球震颤,见于婴儿生后盲目和视力长期丧失的患者,多为双眼摆动型“寻找”动作,也可为冲动型,有时为单眼发病。
②弱视性眼球震颤,由于中心视力低下,妨碍正常注视反射的发展所致。眼球震颤一般呈摆动型、水平方向且频率大。但也有冲动型、旋转型、混合型(水平型加旋转型)和频率小者。常见病因为
白化病、先天性白内障、脉络膜缺损、视神经发育异常等。
③婴儿点头痉挛,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有眼球震颤、点头和斜颈(歪头)三大症状,眼震为摆动型、振幅小而频率快,常为水平型,也可呈垂直或旋转型,闭眼后眼震消失。点头常比眼震早出现2~6周,睡眠时消失。斜颈并非唯一的症状,并不代偿眼球震颤,表现为傍中心注视,睡眠时消失。少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
发育迟缓、癫痫、偏瘫、共济失调、脑积水。预后尚好但对不典型患者,应作进一步检查。
迷路性眼球震颤 正常时两侧迷路的功能相互平衡,当一侧患病使该侧迷路功能改变时,则平衡破坏而发生眼球震颤。因对侧的迷路可以代偿患侧的功能,故此类眼球震颤持续时间短,约2~7天后消失。一般讲来,耳性者持续数天;眼性者持续十数天以至数十天;神经性者则可长至数月以致数年。这种眼球震颤多为冲动型,其方向为水平和旋转型,振幅小而频率大,常伴有
耳鸣、耳聋、倾倒现象等。迷路被损毁时,快相向正常迷路的一侧;迷路被刺激时,快相则向患侧。这种眼球震颤见于慢性中耳炎,梅尼埃尔氏征、急性迷路炎、迷路瘘或耳咽管阻塞去除后。
中枢性眼球震颤 这类眼球震颤涉及全部神经系统,但引发这种眼球震颤的病变多在脑干部分,愈近于皮质者愈少见。眼球震颤常为冲动型,摆动型甚少,偶为混合型,两眼的颤动常对称,但在脑干病变时可不对称。其快相随注视的方向而改变,向患侧注视时振幅常较大。方向多为水平型,垂直和向下垂直者少见,但后者为脑干疾病的特点,如四叠体病变。此类眼球震颤不受迷路试验的影响。
①前庭神经性,前庭神经的病变引起的眼球震颤与迷路性者相似,但前者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且伴有其他颅神经症状,如耳聋、面肌麻痹、角膜反射消失、声音嘶哑、
吞咽困难等。
②脑干性,脑干内与发生眼球震颤有关的构造主要有前庭诸核、内侧纵束、动眼诸核和上丘。
其他如小脑、丘脑、纹状体和大脑皮质的病变等也可引起眼球震颤。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一种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其眼部和神经系统无异常,而视力不佳系因眼球震颤所致。向慢相方向注视时在一个眼位眼球震颤较轻微,因此视力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常喜用代偿头位使两眼转向慢相位,此区经常位于视野正前方,藉以提高视力。对此类患者,在双眼放置底向头位方向的三棱镜,可消除代偿头位并提高视力,也可行两眼水平直肌(配偶肌)后退及截除法使眼球向头位同方向移位,借以改善视力。眼球震颤仅为一种临床症状,对其他类型的眼球震颤,需针对病因,进行有效的防治。
张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