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墨者资讯
(五)革兰阳性非产芽胞杆菌①放线菌属;②丙酸杆菌属;③真杆菌属;④乳酸杆菌属;⑤双岐杆菌属(二义杆菌属)。
厌氧菌常作为正常菌群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和腔道的深部粘膜表面。在不同的部位其分布量不完全相同。
口腔、鼻腔、口咽、鼻咽隐藏着复杂的菌群,它们在不同的部位各不相同,通常称为微生态环境。唾液中的细菌含量约108/ml,其中一半为厌氧菌,主要为韦荣球菌。牙缝中的细菌含量高达1012/ml,99.9%为厌氧菌。在上呼吸道中较重要的致病厌氧菌为消化链球菌、梭杆菌和类杆菌等。消化道不同部位细菌含量及类型差异很大,由于胃酸的存在其菌量较少是容易理解的,然小肠部位菌量较少显然与其肠蠕动有关,肠蠕动使绝大多数细菌被送入下段肠道。末端回肠及结肠由于其活动性相对较差,及氧化还原电势较低,细菌含量高达1012/g,且99.9%为厌氧菌,厌氧菌的种类繁多,包括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二叉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女性生殖道的菌群其稳定性远逊于消化道。在阴道和宫颈部细菌含量变化相当大,可在105~1011/ml之间波动,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其主要的厌氧菌为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等。皮肤菌群的厌氧菌主要为痤疮丙酸杆菌,但会阴部皮肤和下肢的一些部位的皮肤有结肠菌群中的部分细菌,如类杆菌和梭形杆菌等。
墨者资讯www.cnmoker.org
【发病机制】
厌氧菌感染常为内源性,即自身菌群造成的感染,当然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组织毒性综合征,如肉毒中毒、产气荚膜杆菌的食物中毒以及一些外源性细菌感染所致的气性坏疽等应例外。皮肤粘膜屏障功能的减退及正常菌群定殖位置的变化是造成绝大多数厌氧菌感染简单而又重要的发病机理。氧化-还原电势(Eh)的降低有利于组织内厌氧菌的繁殖,造成Eh降低的原因主要为供血不足、
组织坏死,或同时存在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因此凡属影响血供的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硬化)、药物注射(如肾上腺素或奎宁注射)后产生局部组织坏死、恶性肿瘤(如淋巴组织增生性或邻近粘膜面的肿瘤等易引起局部阻塞、缺血缺氧、组织坏死以及粘膜破损而有利于厌氧菌的繁殖)、冷冻、休克、
水肿、外伤(特别是腹部、盆腔和牙齿的外伤)、外科操作(如拔牙等)、异物等均有利于厌氧菌感染的发生。患有糖尿病、严重肝病、肝硬化、
尿毒症、褥疮溃疡、肢体坏疽等疾病,以及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等患者,发生厌氧菌感染的机会增多。
厌氧菌具有致病性,某些厌氧菌可借其产生的毒素、酶或代谢产物使其毒力增高,如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α毒素为一强力的卵磷脂酶,具溶血和引致坏死的作用。某些菌株尚产生溶血素、弹力纤维酶、明胶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革兰阴性厌氧杆菌和需氧菌一样亦产生内毒素,但其化学构成不同于大肠杆菌。某些厌氧菌还能产生神经氨酸酶、纤维蛋白溶解酶、丁二酸、透明质酸酶、胶原酶、纤溶酶等。多数产黑色素杆菌和其他一些厌氧菌具高度蛋白质分解活性,对多种蛋白质,包括酪蛋白、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胶原等均有作用。类杆菌和梭形杆菌属可产生肝素酶而加速凝血,因而易引起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导致迁徙性脓肿。脆弱类杆菌尚因含多糖荚膜,可促进脓肿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并可产生β-内酰胺酶,对某些抗生素耐药。韦荣球菌、二叉杆菌、真杆菌、丙酸杆菌、乳酸杆菌等菌属为致病力较弱的条件致病菌。
墨者资讯,最新资讯
【临床表现】
厌氧菌可引起任何部位和脏器的感染,但以胸腔、腹部和盆腔感染为多见,占这些部位感染的70%~93%,但1/3~2/3为混合感染。
(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脑脓肿厌氧菌是脑脓肿的主要致病菌,入侵途径和原发病灶为:①中耳炎(常为慢性)和乳突炎最为常见,经直接蔓延而累及脑部。脑脓肿常位于颞叶或小脑等处,致病菌以类杆菌为多见,其次为梭形杆菌和厌氧球菌或链球菌,梭状芽胞产气杆菌亦偶有所见;②血源播散致脑脓肿,常为多个性,并常见于灰质和白质交界处,多位于额叶、顶叶和枕叶,很少见于颞叶或小脑。其感染可源于肺或胸腔感染,包括亚急性或慢性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脓胸、坏死性肺炎等。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梭形杆菌,偶见梭状芽胞杆菌;③鼻旁窦炎可经直接扩散而引起脑脓肿,后者主要见于额叶和颞叶,致病菌以类杆菌为最多见;④其他尚有外伤、先天性
心脏病(右向左分流)、口腔或牙齿感染、扁桃体或咽部炎症、感染性心内膜等。偶尔放线菌从鼻咽部沿嗅神经进入颅内引起三脑室近透明中隔或大脑前连合处损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