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明了。疑病症一词源于希腊语hypochondria,其原意是上腹两侧、“肋缘下部”,就像“歇斯底里”一词的原意是“子宫”一样,现代疑病症的意义与“肋缘下部”无关。1.生物因素从生理学方面看,有人认为疑病症病人是由于神经生理上出现了某些改变,由于病人的某些感觉阈值和对不良感觉的忍耐性均降低所致。一般来说,个体内脏活动相对稳定,在正常情况下,内脏活动传向中枢的冲动并不进入意识,它们在网状结构或边缘系统等整合结构中被过滤掉。只有在这些冲动相当明显时,如肠蠕动、膀胱充盈等内部刺激较强的时候,这些内脏的信息才传到意识领域来,强度渐增后会由此引起明显的感觉和相应的行为反应。神经系统的这一功能有很大的适应意义,它使个体能更集中地将注意指向外界,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便个体与外界协调、平衡。生理学说认为,疑病症病人可能存在正常上行性内部刺激过滤功能失常而导致病理性应激性亢进,使病人将注意力指向身体内部,终日在体验体内的异常感受。有人用实验来证明该学说:给疑病症病人和正常人腹部人工施压,在相同的压力下,当正常人感到腹部压迫感时,疑病症病人则感到
腹痛难忍。2.心理素质因素有学者认为疑病症是一种人格状态或人格改变,是性格问题,这种人具备疑病性人格,亦称为神经质。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对躯体某些细微、短暂的变化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联想,反复的思考总会带来情绪不稳定、
恐惧、
焦虑等情绪变化,情绪变化又会形成躯体不适感受,继而强化当事人的“有病”观念,如此反复,自己没有能力打断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形成明显的疑病观念。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定发现,疑病症病人的N分(情绪稳定性)和E分(个性内外向)有明显改变,N分高的人较为神经质,对体内变化敏感,易认为自己有病,疑病症病人的N分常常较高。E分高的人喜诉说,喜找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故疑病症病人往往E分较高。此外,心理学家还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人易患疑病症:(1)对自己的身体比较注意和敏感。(2)过度自怜、易感委屈。(3)自私或是自我中心,我行我素。(4)爱清洁、讲秩序、刻板、固执。(5)有偏执性、强迫性人格特征。(6)对生物性危险特别害怕,如怕蛇或狗咬伤,怕水火无情怕病人、死人等,但对社会的危险性,如打击报复、造谣诽谤等则能泰然处之。(7)对医药知识特别感兴趣,但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J.c.Nemiah(1980)曾提出关于疑病症的情绪失读学说。该学说认为:正常人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读”出来,能自我识别烦恼忧虑、恐惧等情绪,并可用语言表达情绪。但疑病症病人则没有这种能力,他们感受到情绪变化时可引起各种躯体变化,却“读”不出它们的象征意义,譬如说,因心情
紧张而出现
心慌,当“心慌”的感受反复强化后,就产生“心脏有病”这个信念,久而久之,疑病症病人就会因此反复诉说自己的“病症”,四处求医,坚信“心脏有病”,影响工作、学习及个人生活。通俗地说,疑病症病人诉说他们的“病症”,就像是在诉说自己感到委屈、不满或怒火、仇恨无处发泄。3.社会心理因素早在20世纪50年代,T.Pansons(1951)认为,患病不只是单纯的生物学异常,有时会涉及强有力的社会因素。“患病”可以改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例如患病后个人会得到社会的同情,也可逃避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环境对患病行为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许多人身患重病,已出现早期临床症状,但是由于工作忙,或将注意力放在各种社会事务中,往往会忽略身体不适而没有主动就医、甚至耽误病情。与此相反,也有部分人,因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而过分关注身体感受。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中由身体问题占据重要地位,那就存在疑病症的患病倾向。不同的人患相同的疾病,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或求医方式。这取决于个体对健康和疾病的解释模式,通俗地说,也就是个人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受民族、时代及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个人评估自身健康与否和是否患病的尺度是不一样的。有人因“面色不好”而四处求医、乱吃补药;也有人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有人看了某项化验结果异常后背上心理包袱,精神一蹶不振;也有人多项化验结果异常仍能泰然处之。总之,不论是从患病角色看,还是从患病行为和疾病(健康)解释模式上去考察,疑病症的形成与心理社会因素都有一定关系。疑病症的特征表现除了疑病观念外,还存在情绪障碍、内感性不适、突出的人格特征、某些社会心理因素等。各种病因学说均不能单独、圆满地解释疑病症的病因。只有深入地研究才能进一步阐明疑病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在临床实践中,则要注重全面了解病史,充分了解疾病起因的个体化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