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又名异位性
湿疹(atopiceczema),典型的异位性皮炎除有特定的湿疹临床表现外,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家族倾向;
2.对多种异种蛋白过敏;
3.血清中IgE增高;
4.血液嗜酸性白细胞增高。
病因较复杂。认为与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等有关。其发病机制可以是变应性的,也可是非变应性的。
【诊断】
1.临床分三期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及成人期。
①婴儿期:亦称
婴儿湿疹。常在生后1~6月内发病。好发于面颊、额及头皮,四肢及躯干也可发生。皮损可分为渗出型、干燥型及脂溢型,种痘、出牙、气候突变等可使病情加剧。
②儿童期:可从婴儿湿疹发展而来,或婴儿湿疹愈后1~2年发生,或于2岁后首次发病。多发于四肢伸侧或屈侧。皮损有两型:
湿疹型:损害为丘疹、丘疱疹,融合成片,浸润肥厚及苔藓样变,抓破后有糜烂、渗液和结痂,为局限性对称分布。
痒疹型:好发于伸侧,皮损为黄豆大小、棕褐色或肤色丘疹,表面干燥,粗糙,质地坚硬,附近浅表
淋巴结肿大。
③青年及成人期:指12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阶段异位性皮炎,可从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生。好发于肘窝、膝窝、四肢伸侧,颈和眼睑,也可泛发全身。损害呈播散性神经性皮炎样表现,亦可呈痒疹样损害或呈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样损害。
2.剧痒为本病突出的主观症状。病程慢性,时轻时重。
3.有白色划痕征及延缓苍白现象。
4.患者及其家族中常有遗传过敏史。
5.实验室检查: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高,IgE升高,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对多种过敏原皮内试验(I型)阳性反应,迟发细胞免疫试验如结核菌素等反应低下。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湿疹及婴儿脂溢性皮炎相鉴别。
1.湿疹:异位性皮炎常发病早,有遗传过敏性家族史,损害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特殊性。而湿疹的皮损与异位性皮炎没有多大区别,但无一定的发病部位,家族中常无“异位性”病史。
2.婴儿脂溢性皮炎:常见于生后不久的婴儿,好发于头皮、面部,呈灰黄色或棕黄色油腻状鳞屑,可累及眉区、鼻唇沟、耳后等处,痒较轻。而异位性皮炎婴儿期皮损以两颊部为主,头皮发生较少,痒剧。
【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尽量避免诱发本病的食物、吸入物及接触物。
②注意消化功能,如有便秘及消化不良应给以适当处理。
③婴儿湿疹患者应避免与种痘者或单纯疱疹患者接触,以免发生
水痘样疹。患者本人种痘时间需在皮损痊愈后进行。
2.全身疗法:抗组胺制剂,小儿可用苯海拉明糖浆、开瑞坦糖浆等。脑益嗪(Cinnarizine)有抗组胺、5-羟色胺及缓激肽作用,可以选用。抗纤维蛋白溶酶剂如止血芳酸(PAMBA)0.1~0.3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或滴注,有一定疗效。重症者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3.外用疗法:治疗原则及药物与湿疹相同。
【预后】
病程迁延反复,部分患者青春期消退。部分患者异位性皮炎与哮喘交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