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6 15:50:20 来源:www.asws.gov.cn
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常伴有焦虑不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常主动求治,日常生活能力不受显著影响,没有明显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病程可迁延,治疗效果良好。抑郁性神经症的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格特征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性格有些共同特点表现为:缺乏自信和自尊、对他人过分依赖和自我强求、不开朗、好思虑、多愁善感、软弱等。这类人格特征可视为本病的温床。2、心理社会因素不愉快的境遇常是促发因素,约30%患者在病前6个月内可查到明显诱因,患者对这类诱因常给予负性认知评价,引起“失落感”。3、遗传因素遗传在抑郁性神经症中起一定作用。在患者的家族中,患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有人格障碍、自杀等情况及患神经症的比率也较高。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有:1、情绪的改变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时间情绪是低落的,即使其间有过几天或1―2周的情绪好转,但很快又陷入抑郁。尽管如此,患者抑郁程度一般并不严重,情绪反应依然存在,幽默的话或轻松的谈论都能使之心情暂时好转。患者本人也能够觉察到自己情绪上的不正常,但往往将之归咎于他人或环境。2、认知改变患者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愉快的事情体验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自认为前途黯淡,毫无希望,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企图自杀。3、意志与行为改变患者意志活动减低,很难专心致志地工作,尽管他们可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很少脚踏实地去做。他们想参与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气和信心。患者处处表现被动和过分依赖,心理上的症结在于不愿意负责任。一般说,抑郁性神经症很少自杀,但也有部分患者感觉活着空虚,人生乏味,声称想死。4、躯体症状约80%的病例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向医生求助,这些症状往往给人以体诉多而易变的感觉。有些症状可以长期存在,但无明显加重或缓解。这些症状多随着抑郁情绪的解除而消失。抑郁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1、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了解患者抑郁性神经症的病因、性质,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以正确的态度对付疾病,充分发挥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配合医生治疗有较大益处。近年来发展了一些新的治疗技术,使疗效明显提高,其中较具影响的是认知心理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通过自我监察、自我说理及自我强化,建立正确的认知,情绪也随之好转。其他心理治疗方法还有疏导治疗、音乐治疗、发泄治疗等。2、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抑郁药物。常用的为三环类抗抑郁剂,因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常伴焦虑与易激惹症状,故多用多虑平和阿米替林,剂量为75~150毫克/日,分次服。对抑制性抑郁用丙咪嗪,氯丙咪嗪疗效较好。对三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60~90毫升/日,分次服。但应在停用三环类药物3―5周后再用,以免引起严重副反应。对不能耐受三环类抗抑郁剂副作用者可选用阿普唑仑,每天剂量为1.2-2.4毫克/日,分次服。3、电抽搐治疗虽然抑郁性神经症无严重的自杀危险,但也不可轻视,故对少数有明显消极症状者应将电抽搐治疗作为首选方法,在症状消除后,可口服药物以维持疗效。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