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6 09:40:50 来源:drug.soouo.com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女性较多,常因社会心理因素引起情绪波动而突然发病。临床表现可类似多种疾病,其特征是症状繁杂且有明显的暗示性。近年来国际上因为癔症一词含义太多且不确定而改称分离性和转换性障碍,前者指以精神障碍为主,后者则以躯体功能障碍为主。本病的发生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并常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刺激而起病,也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伴发。
1、分离性障碍
(1)分离性遗忘对围绕心理创伤的有关事件,部分或完全遗忘,多为逆行性。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的记忆丧失,而不是由于器质性因素所致。
(2)分离性漫游(神游症)在应激性事件或问题后,突然离家外出漫游,可保留自我照顾能力,但对漫游期存在遗忘。
(3)情感暴发哭笑无常,手舞足蹈,以唱山歌小调方式发泄内心不悦之事。有夸张、做作、易接受暗示,或表现为神鬼附体,用想象中对象的姿势与口吻讲话等。
(4)假性痴呆对问题常以“近似回答”,如2+3=4,似乎什么都不懂,给人以故意讲错的印象。
(5)双重人格属自我意识障碍。即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有两种身份出现,类似电影演员同时演两个角色。
2、转换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1)转换性运动障碍常见有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失用、构音困难,但神经系统检查均属正常。
(2)假性抽搐可与癫痫的抽搐十分近似,但无意识丧失及很少有咬破舌头、大小便失禁及严重摔伤等情况。
(3)转换性感觉障碍可表现为皮肤麻木、感觉丧失及感觉器官功能丧失,包括心因性失明、失聪等。但常与医学知识不符。
(4)内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咽部阻塞感(梅核气)、呃逆、厌食、呕吐、鼓肠、尿频等。
1、起病突然,消失快,以往有类似发作,无后遗症。
2、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
3、大多有癔症性性格特征。
4、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无解剖和病理基础。
5、本人对躯体症状不太重视,发作时有防御反射。
6、暗示及自我暗示与症状的发生、加重、消失有关。
7、体检及实验检查均为阴性。
8、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癫痫大发作癫痫大发作时,意识突然丧失,发出痫叫,随处倒地,四肢抽搐分期明确,持续时仅1-数分钟,瞳孔散大并有锥体束征,发作后入睡,脑电图可见癫痫波等可资鉴别。
(2)锥体外系疾病常出现肢体颤抖,以致误诊癔症性。从发病年龄、随访观察,症状演变过程可作鉴别。
(3)反应性精神病既往无类似发作史,起病的精神因素强烈,症状反映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情绪体检,无癔症性性格特征和躯体症状。
1、非药物性方法
(1)探索其发病原因及潜在的情绪矛盾,争取有关方面的配合,给予合理解决。
(2)可采用催眠或其他暗示方法,以消除患者的症状,如应用电刺激、共鸣火花等理疗手段治疗假性瘫痪。
(3)部分患者可应用行为治疗的厌恶疗法。
(4)针灸治疗对消除症状可有帮助。
2、药物性方法
(1)兴奋躁动的患者可应用少量抗精神药物,如氯丙嗪25mg,口服,每日3次,泰尔登25mg,口服,每日3次。极度吵闹时,可肌注氯丙嗪50mg,每日1-2次,加东莨菪碱0.3mg。
(2)抗焦虑药物氯氮卓(利眠宁)5-10mg,每日3次,口服;阿普唑仑(佳静安定)0.4mg/次,每日3次,口服;地西泮(安定)2.5-5mg,每日3次,口服,对改善睡眠、稳定情绪有帮助。
(3)中药甘麦大枣汤(甘草15g、淮小麦30-60g,大枣10枚)对部分患者可有帮助。
1、癔症的诊断并不容易,仔细分析癔症的起因、症状的性质和特点,是诊断的关键。
2、病因中除精神因素外,脑器质性疾病(如额叶肿瘤)和某些躯体疾病的初期或病程中,也可出现癔症样症状。而癔症的症状表现众多,又极易与神经系或躯体疾患相混淆,故要仔细分析。
3、在分析症状时,癔症具有暗示性亦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但某些躯体疾病的表现有时也或多或少具有一定暗示性,故通过某种暗示治疗使症状一时缓解,并不能作为癔症的佐证。
4、若仅据症状和体征不能用解剖和病理改变解析时就诊断为癔症,会放松对病情的观察,以致误诊。这些误诊临床上屡有教训,有人把癔症看作是临床医生诊断上的“陷阱”应引起注意。
5、本症处理应以精神治疗为主,辅以必要的对症治疗。
6、要关心和同情患者,与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对医师产生极大的信任感,对已获得的治疗效果,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强化,并教育患者和家属尽可能消除病因,预防复发。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