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隐斜视

眼科词典:什么是隐斜视?

时间 : 2009-11-26 11:44:54 来源:www.neweye.cn

[摘要]

上海新视界眼科医生介绍说,隐斜视和显斜视在性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斜视程度有区别。隐斜视能在融合反射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以强制两眼球保持在正位而不显出偏斜,如果大脑融合作用遭到阻断(如一眼被遮盖时)

  上海新视界眼科医生介绍说,隐斜视和显斜视在性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斜视程度有区别。隐斜视能在融合反射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以强制两眼球保持在正位而不显出偏斜,如果大脑融合作用遭到阻断(如一眼被遮盖时)或失去控制(如在过度使用目力或精神疲劳时),眼位偏斜就会表现出来。因此,隐斜视是一种潜在性眼位偏斜。

  隐斜视对于长时间应用目力的工作以及进行测距、使用双目仪器或飞行驾驶等,都有影响。这是由于这些工作过度使用目力,精神高度集中,因而常易导致眼肌力疲劳或大脑融合功能失去控制,从而破坏双眼单视,出现眼位偏斜。因此,在选拔飞行员、特种兵时,隐斜视检查是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

  隐斜视包括哪几种?

  临床上一般是根据眼球偏斜趋势方向来划分的。一眼有向内侧偏斜趋势者称为内隐斜(esophoria);一眼有向外侧偏斜趋势者称为外隐斜(exophoria);一眼有向上方偏斜趋势者称为上隐斜(hyperphoria);一眼有下方偏斜趋势者称为下隐斜(hypophoria)(这一诊断,以往不用,现在逐渐应用)角膜垂直轴上端有向鼻侧倾斜趋势的称为内旋转隐斜(incylophoria);角膜垂直轴上端有向颞侧倾斜趋势的称为外旋转隐斜(excyclphoria)。

  隐斜视的病因是什么?

  与显斜视基本相同。共同性者较为多见,其所以成为隐斜视是由于偏斜程度较轻,维持双眼单视的大脑融合功能较强,因此平时尚能保持双眼轴平行而不显斜视;非共同性者常出现在麻痹性斜视早期或恢复期,轻度的眼外肌麻痹被融合功能控制而表现为隐斜视。

  隐斜视有哪些症状?

  轻者无症状,重者由于眼肌疲劳有头痛、眼痛、眼睑沉重感视物模糊,甚至可有暂时性复视及眩晕、恶心等症状,但稍稍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隐斜视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可用遮盖法,马多克(Maddox)杆法检查,隐斜计检查则更确切。

  隐斜视该怎么治疗?

  1、有屈光不正者,应首先矫正屈光不正。  2、由AC/A比值过高引起的内隐斜可配双焦点眼镜,或可用缩瞳剂治疗。AC(accommodativeconvergence)是指调节性集合,一定量的调节必伴有较恒定的调节性集合,形成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正视眼行使1D调节时,就产生一米角的集合。  3、用同视机训练融合功能,以扩大融合范围。对青少年因集合不足所致的外隐斜,可作集合训练。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眼的卫生,不要过分使用目力,防止视力疲劳。  5、必要时可戴镜矫正,甚至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防止隐斜视“转正”

  隐斜患者如果融合机能失去控制作用,将会发展成为显斜,不能保持双眼单视。所以患者若有视力疲劳症状,如视物时头痛、眼痛、视物模糊、阅读不能持久,甚至复视、眩晕等症状时,应到医院作专科检查,如有屈光不正应及时矫正,以防隐斜视发展成为显斜。

斜弱视推荐治疗方法――1、海丁格刷+理疗,让弱视孩子的世界更清晰,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斜弱视专科专家技术实力雄厚,引起电脑多媒体视功能训练系统,同时结合遮盖法,红光、后像疗法视刺激精细目力;光栅;融合;立体视;同时视。增加弱视眼的使用,提高弱视眼的视力。2、手术矫正斜视,同时进行视功能恢复训练,让孩子恢复美观的同时视功能也得到恢复。……    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友情提醒:个人体质不同发生疾病的程度及症状不一,须遵循主治医师指导治疗最佳。如有疑问可点击在线咨询,与免费详细咨询与指导,或可拨打免费专家热线:021-52069999。另专家门诊已开通网上预约,如需就诊请提前预约。祝您健康快乐!相关文章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眼科词典:什么是...”相似的文章

更多>>

隐斜视疾病

可用遮盖法 ,马多克(Maddox)杆法检查,隐斜计检查则更确切。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