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 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上海市围产学会副主任委员沈月华
婴幼儿腹泻是由很多不同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功能混乱疾病,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是发生在6、7、8月,称夏季腹泻,主要病原是大肠杆菌与
痢疾杆菌;另一高峰在10、11、12月,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1.发育不成熟
1)婴幼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幼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幼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肠道中分泌型lgA不足,局部防御感染的功能低下。
4)婴幼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
5)婴幼儿患
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腹泻后易于迁延。
2.感染细菌、病毒:细菌、病毒进入胃肠道造成腹泻。
1)消化道感染: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包括各种肠道细菌及病毒。
2)消化道外感染:常见于
中耳炎,
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
3)滥用抗生素所致肠道杆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3.消化不良:吃得过多,消化道负担过重或食品种类改变。
1)饮食因素。
2)食物过敏如:吃蛋,鱼。
3)药物影响如:清凉解毒的中药。
4)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口服一些疫苗后也易引起婴儿腹泻。
4.治疗护理
1)使用抗生素(如黄连素等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时可选用中药治疗。
2)液体疗法:轻型腹泻可使用口服补液盐,家中可适当吃些糖盐水,在250cc水中放一勺糖和绿豆大小的盐。
3)微生态制剂:抑止有害菌的繁殖,建立正常菌群,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药房售有各类益生菌制剂)
4)中医,中药治疗: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针刺疗法:取穴足三里,大肠愈,合谷,呕吐频繁加内关,久泻加长强。迁延性腹泻或营养不良患者还可用推拿或捏脊疗法或脐部贴些中药药膏。
5)合理安排饮食:吐泻严重者可禁食6-12小时,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母乳喂养者要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人工喂养儿可先给米汤、稀牛奶、脱脂奶等。由少到多,由稀到浓,逐步增加,暂停增加辅食。对感染引起的腹泻要注意消毒隔离。
6)护理:勤换尿布,防止
尿布疹上行尿路感染,呕吐频繁的患儿要注意颈部的清洁,要避免呕吐物吸入窒息。因脱水患儿口腔粘膜干燥,应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及湿润,避免干裂,破损。
7)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不宜过早,夏季或患病时不宜断奶。认真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