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化验检查
1.主要依靠CT扫描,既可了解脑挫裂伤情况,又可明确有无硬脑膜下血肿;在CT扫描上表现为高密度的、新月影。
2.颅骨X线平片检查,约有半数病人可出现骨折,但定位意义没有硬膜外血肿重要,只能用作分析损伤机理的参考;
3.磁共振成像(MRI)不仅能直接显示损伤程度与范围的优点,同时对处理CT等密度期的血肿有独到的效果,因红细胞溶解后高铁血红蛋白释出,T1、T2均显示高信号,故有其特殊优势;
4.此外,脑超声波检查或脑血管造影检查,对硬膜下血肿亦有定侧或定位的价值。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1.慢性硬脑膜下积液:又称硬脑膜下水瘤。多数与外伤有关。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甚至有作者诊断硬膜下水瘤就是引起慢性血肿的原因(Yamada,1980)。鉴别主要靠CT或MRI。否则术前难以区别。
2.大脑半球占位病变:除血肿外其他尚有脑肿瘤,脑脓肿及肉芽肿等占位病变。均易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混淆。区别主要在于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确诊亦需借助于CT,MRI或脑血管造影。
3.正常颅压脑积水与脑萎缩:这两种病变彼此雷同又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相似。均有智能下降及/或精神障碍。不过上述两种病变均无颅内压增高表现。且影像学检查都有脑室扩大,脑池加宽及脑实质萎缩。为其特征。
4.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鉴别: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着力点在着力同侧,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着力点在着力对侧较多,同侧少;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脑挫裂伤较轻,在冲击部位多,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脑挫裂伤较重,在对冲部位多;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绝大多数均有颅骨骨折,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约半数有颅骨骨折;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血肿与骨折绝大多数在同侧,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血肿与骨折只有约半数在同侧;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原发性意识障碍多较轻,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原发性意识障碍多较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中间意识好转较多,常能完全清醒,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中间意识好转较少,不易完全清醒;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较轻,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范围较广。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并发症
一侧枕部着力恒于对侧额、颞部前份发生复合型硬膜下血肿,甚至同时并发脑内血肿。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的治疗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急重,尤其是特急性病例,死亡率高达50%~80%,一经诊断,刻不容缓,应争分夺秒,尽早施行手术治疗。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中,有部分原发性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较缓的病例,亦可在严密的颅内压监护下或CT扫描动态观察下,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成功。但治疗过程中如有病情恶化,即应改行手术治疗,任何观望,犹豫都是十分危险的。
1)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须依病情而定,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三种:①钻孔冲洗引流术: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行钻孔引流,若属术前来不及定位的紧急钻孔探查,则应按致伤机理及着力点,结合病人临床表现作出定位,然后按序钻孔。若属对冲性损伤应首先在颞前部钻孔,其次额部,然后顶部;若系直接冲击伤,则先在着力部,继而于对冲部位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后,应将钻孔稍加扩大,以方便冲洗和清除血肿。如为液状血肿,又无活跃性出血时,可于血肿较厚的部位再多作1~2个钻孔,然后经各孔间插管冲洗常可将血肿大部排出。此时,若颅内高压得以缓解,脑搏动良好,即可终止手术。于低位留置引流管一根,持续引流24~48小时,分层缝合头皮。小儿急性硬膜下血肿囱门未闭者可经前囱侧角穿刺反复抽吸逐渐排出,若属固态血肿则需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②骨窗或骨瓣开颅术: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病人;经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呈凝块状,难以冲洗排出者;于钻孔冲洗引流过程中有鲜血不断流出者;或于清除血肿后,脑组织迅速膨起,颅内压力又复升高者。均应立即扩大钻孔为骨窗或行骨瓣开颅,在良好暴露的前提下,充分清除血肿及挫碎,糜烂的脑组织,妥善止血。必要时应行脑穿刺排除脑内血肿,并行脑窒穿刺引流或行脑基底池引流。术毕,如常缝合硬脑膜及头皮各层,硬膜外置橡皮引流24~48小时。若在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一度好转,旋又增高时,应于可能存在颅内多发性血肿的部位,试行钻孔及探查。特别是额,颞底部及脑内深部,必要时应借助于术中B型超声超声行脑扫描检查。在确定无其他血肿后,可行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并应作脑室穿刺引流及/或小脑幕切开,脑基底池引流。仍有怀疑时,尚须行CT扫描检查或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排除遗漏血肿或迟发血肿的可能。③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伴有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或并发脑肿胀时,虽经彻底清除血肿及糜碎挫裂的脑组织之后,颅内压仍不能有效缓解,脑组织依然膨隆时,则需行颞肌下减压去骨瓣减压,必要时尚需将受累的额极和颞极切除,作为内减压措施,然后关闭颅腔。
颞肌下减压:颞肌下减压术是一个传统的术式,作为急性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清除后的减压手术,减压的范围已有所扩大,可达8~10cm直径但以不超过颞肌覆盖面为度。将颞肌自颅骨表面充分剥离后,咬除颞骨鳞部及部分额骨和顶骨相邻部。然后星状剪开硬脑膜达骨窗边缘,止血后间继缝合颞肌,颞肌筋膜不予缝合,以便减压。分层缝合头皮,不放引流。一般多行单侧减压,如有必要亦可行双侧颞肌下减压。
去骨瓣减压术:所谓去骨瓣减压,即弃去骨瓣,敞开硬脑膜,仅将头皮缝合,以作减压。通常,除非是术前已决定施行去骨瓣减压,并有意将骨瓣加大,故有大骨瓣减压之称。否则,骨瓣的大小和部位较难达到减压的要求。实际上,是否须行减压措施,大多是在手术中作出决定的。因此,常于弃去骨瓣之后,还需将颞骨鳞部向下到颧弓水平,向前到额骨眶突后面的蝶骨大翼一并切除,裨使颞叶和部分额2叶能向外凸出,减轻对脑干及侧裂血管的压迫。但必须强调,去骨瓣减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不可随意弃去骨瓣。须知,大骨瓣减压后,由于脑膨出而造成的脑移位,变形及脑实质水分大幅流向(Bulkflow)紊乱等不良后果,早期可引起颅内迟发性血肿及局部水肿加重,脑结构变形,扭曲,增加神经缺损,后期尚可导致脑软化,萎缩,积液,穿通畸形,脑积水和癫痫等并发症。大骨瓣减压的适应证为:急性或特急性颅内血肿,伴有严重脑挫裂伤及/或脑水肿,术前已形成脑疝,清除血肿后颅内高压缓解不够满意,又无其他残留血肿时;弥散性脑损伤,严重脑水肿,脑疝形成,但无局限性大血肿要予排除术;术前双瞳散大,去脑强直,经手术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一度好转,但不久又有升高趋势者。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若属老年人对冲性特急血肿,双瞳散大光反应消失,血肿小而病情重,则预后极差。
2)非手术治疗:急性,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无论手术无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急性血肿术后,尤为重要。虽有个别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自动消散,但为数甚少,不可存侥幸心理,事实上仅有少数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原发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迟缓,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征基本正常,症状逐渐减轻;我局限性脑压迫致神经机能受损表现;CT扫描脑室,脑池无显著受压,血肿在40ml以下,中线移位不超过10mm;颅内压监护压力在3.33~4.0kPa(25~30mmHg)以下。
参与讨论,获得分享!谈谈你对此疾病的认识与了解,和关注的朋友一起分享!已有0位网友参与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