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有机磷农药中毒

临床医学论文《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护理干预》

时间 : 2009-11-26 00:38:40 来源:www.ttadd.com

[摘要]

  摘要:应用护理程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及护理特别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从而使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能安全渡过第二死亡时期。

  关键词:护理程序有机磷农药中毒心理护理

  根据二十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一般有二个死亡期,即从服药起至十八小时内为第一死亡期,72小时至168小时为第二死亡期。在第一死亡期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无效而死亡的患者,一般均是因为中毒症状过重或者服药时间长毒物已经完全吸收所致。第二死亡期是指反跳的发生或者患者再次服药所致,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治疗,做好心理护理,都能安全渡过。

  一.护理程序

  1.1评估及救治

  患者急诊入院后,首先评估神志、瞳孔、T、P、R、BP、心率,皮肤颜色等一般情况。迅速彻底清除毒物。对口服中毒者必须进行彻底、正确的洗胃即12h后再次洗胃,并在洗胃结束后从胃管内注入硫酸镁导泻;对皮肤吸收中毒或者口服中毒皮肤、头发被呕吐物污染者须给予洗头、全身擦洗并及时更换衣裤,避免毒物再吸收。尽早、足量、反复持续应用解毒药物如阿托品、解磷定等,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2提出护理问题,拟订护理计划并实施;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通过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给予正确的评估而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拟订护理计划,采取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效果及时给予评价,根据病情变化,提出新的护理问题。在这期间,应特别注意要严密观察阿托品化时间。阿托品化的指征:瞳孔较前扩大;颜面潮红;口干,皮肤干;肺部湿罗声减少或消失;心率加快等。当患者达到阿托品化或者毒菌碱样症状明显好转,报告医生,将阿托品改为维持量并注意阿托品减时间不能减量,减量不能减时间,同时应控制输液滴速,每分钟不能超过60滴,并在24小时内暂禁食。

  1.2.2在病情缓解阶段为防止反跳的发生,应继续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反跳先兆症状出现。反跳先兆症状:精神萎靡、胸闷憋气、出汗、流延、面色由红转白,瞳孔缩小,肌肉震颤等。一般主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a,意识,患者神志清楚后又转入嗜睡,神志模糊或者由安静状态突然转为烦燥不安;b,瞳孔,患者已经散大的瞳孔又逐渐缩小时,应特别注意;c,血压及其他生命征,血压正常后又突然升高,体温骤降(低于36摄度)并持续不回生;如再次出现心率增快、胸闷、憋气等应该考虑为反跳先兆的预兆。所以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七天内应严密观察病情,警惕反跳先兆的发生。

  1.3作好心理护理,防止患者再次自杀。

  对患者从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心理、社会等方面探讨中毒的原因。此类患者一般情绪不稳定,因情绪激动、抑郁、焦虑紧张、愤怒而产生绝望的心态。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待其热情、和蔼,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患者社交能力,缓解精神痛苦,使其情绪稳定,坚定信心,使患者能正确估计自己,调整目标,用笑脸来迎接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而消除患者再次自杀的心理因素。

  1.4护理效果评价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根据病情提出新的护理问题,并根据新的护理问题,拟定新的护理计划,制定措施,实施于临床,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自始至终得到严密的观察及护理,从而使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安全渡过第二死亡时期。

  二.讨论

  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32例,我们应用整体护理程序,无一例患者死于第二死亡期。有一例在服药后的83小时出现反跳先兆,通过我们严密的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反跳先兆症状,采取果断救治措施,使患者安全渡过了危险期。故整体护理程序在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死亡期中起着重要作用。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临床医学论文《探...”相似的文章

更多>>

有机磷农药中毒疾病

确诊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 1.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轻度中毒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正常的50%~70%;中度为30%~50%;重度则<30%。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与神经突触的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及中毒程度相平行;血清胆...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