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病损
发布时间:2006-03-3016:06阅读次数:留言:[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留言】一、什么是周围神经病损
周围神经病损是指周围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障碍,临床上相当多见,许多因素如感染、缺血、外伤、代谢障碍、中毒、营养缺乏以及一些先天性的原因均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功能障碍常常很严重。积极的、合适的康复治疗不仅能预防或减轻并发症,而且能促进神经的修复与再生,加快功能恢复,减少残疾的发生。周围神经结构
周围神经由神经细胞、雪旺细胞(Schwann`scell)、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以及特殊支持细胞组成。神经细胞(神经元)又是由胞体部分和突起部分构成,轴突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胞突。雪旺细胞包绕轴突形成神经纤维,上万条纤维集中在一起形成神经束,一个或数个神经束由结缔组织联系在一起,就组成了周围神经。从功能上看,周围神经多为混合性神经。二、病损后的病理改变
(一)损伤程度分类
1.Seddon分类法Seddon于1943年提出3种类型:
神经失用、轴突断裂、神经断裂。
2.Sunderland分类法1968年Sunderland根据神经损伤的程度将其分为5度。第3、4、5度损伤与Seddon分类法中的神经断裂相当,只是神经损伤程度上有所差异。
(二)损伤病理
1.损伤后变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病理改变,取决于损伤的程度。第l度损伤可不出现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或只出现损伤远端脱髓鞘反应。2度以上的损伤均出现神经纤维的变性。由于绝大多数周围神经损伤为神经纤维的损伤,从病理学上讲,神经损伤可发生2种典型的病理反应:一是局部脱髓鞘反应,二是轴突变性。神经变性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1)损伤部位的改变损伤局部出现损伤性反应,一般形成一个炎性反应区域。严重者出现纤维增生、疤痕形成。
(2)远端神经的变性远端神经的变性是由于损伤使细胞体对其远端胞突的营养中断所造成的。有髓纤维的这种变性也称为华勒变性。主要表现为轴突退变和雪旺细胞增殖形成Bungner带。在伤后6~30h,轴突肿胀,髓鞘板层破裂并变为不规则。伤后2―3天,线粒体嵴出现空泡,神经微丝及微管肿胀、断裂,髓鞘裂解成微粒。伤后周左右,轴突内细胞器消失。
(3)近端神经变性近端神经纤维的逆行性改变类似于远端,但较为局限,一般不超过一个朗飞氏结。神经胞体也出现相应的变性,损伤部位越靠近胞体,胞体的伤害也越大,一部分神经细胞崩解死亡。在闭孔内肌水平切断坐骨神经,3周后相应脊神经内感觉神经胞体死亡22%。
2.神经外组织病理改变神经损伤后,其支配的组织失去了神经的功能性作用和营养作用,会发生一系列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和感觉的改变。
3.周围神经再生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过初期的反应阶段,即开始再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再生和变性是同时进行的,并且有些变化既是变性,也是再生,如雪旺细胞增生。
在伤后12天左右,神经元胞体内RNA成分大量增加,这是神经元为轴索再生作代谢上的准备。远端轴突和髓鞘裂解成颗粒状后,被雪旺细胞和吞噬细胞清除。然后,雪旺细胞开始分裂,在原来的神经内膜管内形成很多纵行排列的细胞柱,等待轴突长人。若长时间无轴突长人,细胞柱就开始萎缩塌陷。
近端轴突在神经中断数小时后开始芽状增生。若神经内膜管完整,可为再生轴突通过损伤处提供通道,引导轴突长入终末器。远端神经对轴突有趋化作用,使其易于长入远端的神经内膜管中。轴突再生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大。进入损伤区生长速度约为一天0.25mm,通过神经吻合口约需10~14天。进入远端后,生长速度大大加快,大多数每天达2mm左右,少数可达4mm。但若远端神经内膜管受压,则生长变得很慢。
当再生轴索成功到达末端,则与终末器官形成突触连结。从神经纤维长入终末器官到效应器出现生理功能,这一过程约需2周。生理功能恢复受时间影响,一般说来,肌肉完全失神经支配1年,功能恢复效果就很差,失神经支配2年就更难恢复。皮肤感觉功能的恢复受失神经时间的限制较少,临床资料表明,神经损伤数年后,经修复感觉功能仍能恢复。感觉恢复的顺序,先是痛觉、温度觉,然后是触觉。触觉的恢复,首先是对30Hz的振动觉的感知,然后是移动触觉,接着是连续触觉的恢复,最后是对256Hz振动觉的恢复。三、病损常见原因和分类
造成周围神经病损的原因很多,其中
开放性损伤、牵拉伤和骨折脱位造成的损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致伤原因,医源性损伤也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损伤。习惯上将属于炎症性质的称为神经炎,将受外力作用而发生损伤的称为周围神经损伤,将由于营养、代谢障碍、中毒等所致的称为周围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