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5 00:48:40 来源:xlys.haodf.com
适应障碍的怎么诊疗?_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建民大夫个人网站
你小孩是典型的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的概念适应障碍又称顺应障碍,是一种由于心理素质缺陷,以致不能面对生活中的一般压力,反复出现心理、社会功能阶段性的适应危机。
与PTSD不同,适应障碍的心理社会刺激的强度是正常范围内的;而PTSD的刺激事件是异乎寻常的强烈,有事件强度的评定标准。两者都有人格因素,但适应障碍的人格缺陷是主要的病因。
ICD-10将适应障碍归入神经症的应激障碍;美国的DSM―Ⅲ将适应障碍单独归为一类。
中国CCMD没有此分类,1994年DDMD-2首次将适应障碍归入神经症,与ICD-10接近。国内心理学对适应障碍有多种理解,一种是强调适应障碍的外因,即生活事件与情绪问题的线性因果关系,这是很流行的理论倾向,实际上是将适应障碍等同于所有心因反应了;另一种是强调内因,即适应障碍等同于人格异常,我比较认同这种概念;还有一种是将适应障碍理解为心理机能丧失状态,这与精神科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标准类似,是一种症状综合征;还有一种是将适应障碍等同于正常人的成长适应问题:如考前焦虑、新婚适应,再婚的适应、职业生涯的适应,下岗适应等问题。还有一种“一元论”的观点,将适应障碍理解为思想病,思想致病论是所有心理障碍的原因,因为意志软弱或思想疙瘩问题所以出现心理障碍。
适应障碍的病因――脆弱人格障碍童年阅历单纯,很少独立生活和吃苦磨炼,受到家长过渡的‘危机警告教育’和保护,因此他是任性依恋的,缺乏主见,生活自理差,胆小爱哭娇气,他贪图被人照料,希望永远不长大真好。他在家是条龙,在外是条虫,不能承受和面对生活必须的压力和挫折,总是采取逃避的防御应对措施,工作得过且过,社交保持距离,小心谨慎,老实实在不好高,严肃认真,不拘言笑。
适应障碍的表现及分型:
一般是在环境改变(如移民)、地位改变(新工作岗位)、突发事件(患病、离婚、丧偶)等情况下,个体不能适应新的情况而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以情绪障碍为主,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为突出的适应障碍:患者原来工作学习能力良好,但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习困难。也可伴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一般成人以情绪障碍多见,而青少年则以品行障碍多见。在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拇指等形式。症状出现通常在应激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月之内。病人一般有个性缺陷,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在半年以内自动缓解,但还会复发。
患病率不详,我们心理科4000多案例,共有104例诊断适应障碍,占0.25%。多数是考前焦虑来开缓考休学证明的,很少医疗目的主动求医。国外报告占精神科5%。
焦虑型: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分心走神、力不从心,人格崩溃为特征。
抑郁型:表现情绪低落、沮丧、失望无助感、对一切失去兴趣。
躯体化:患者可以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心悸、呼吸不畅等其他不适,而检查又未发现躯体有特定的疾病,症状持续不超过半年。
社会退化:患者以社会性退缩为主,如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不伴抑郁或焦虑。
品行变态: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力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逃学、斗殴、破坏公物、说谎、滥用药物、酗酒、吸毒、离家出走、过早开始性行为。
混合型:上述几种类型的混合,常见的是焦虑+抑郁合病。情绪+品行障碍。
未分化型:症状不典型的。
DSM-Ⅲ对适应障碍的描述:一种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的状态,通常妨碍社会功能和操作,出现于对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包括患有或可能患严重躯体疾病)的后果进行适应的期间。应激源可能是影响了个体社会网络的完整性(经由居丧或分离体验),或影响到较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及价值系统(移民或难民状态)。应激源可仅涉及个体本人,也可以是影响其所属团体或社区。
与F33.中的其它障碍相比,个体的易感性在适应障碍的发生与表现形式上起更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仍就假定,如果没有应激源,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临床表现各式各样,包括抑郁、焦虑、烦恼(或上述各症状的混合),感到对目前处境不能应付,无从计划,难以继续,此外,还有一定程度的日常事务中的功能缺损。患者可能感到易于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或突发暴力行为,但这种情况极少真正发生。不过,品行障碍(如攻击或非社会行为)可为伴随特征,尤其是在青少年。任何症状本身在严重程度和突出程度上都不足以满足更为特定的诊断。在儿童,可重新出现尿床、稚尸稚气地说话、吸吮手指等,这些退行性现象通常是整个症状的一部分。如果这些特征占优势,应采用F43.23。
起病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改变发生后1个月之内,除长期的抑郁性反应(F43.21)外,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若症状持续时间超出这一阶段,诊断则应根据表现的临床相作相应改动,任何持续的应激可采用ICD-10第二十一章中Z编码记录。
如果因正常居丧反应就诊于医疗或精神科机构,而出现的反应在个体所在文化中是恰当的,且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则不采用这些编码,在ICD-10中第H十一章中编码,如263.4(家庭成员失踪或死亡)再加上271.9(咨询)或273.3(未在它处归类的应激)。任何视为异常的悲哀反应,无论其长短,均应编码为F43.22、F43.23、F43.24或F43.25。更为强烈且持续超过6个月的悲哀反应归于F43.21(长期的抑郁性反应)。
适应障碍的诊断
1、情绪问题是紧接着某种生活压力后三个月内产生的,主观感到苦恼。
2、社会功能及工作效率明显损害,这种功能尚失与压力不相称。
3、在压力消失后六个月内症状自动缓解,此前有类似发作2-3次以上的病史。
4、没有精神病症状,排除正常人的心因反应。
适应障碍的诊断要点:
a)症状的形式、内容、严重度;b)既往病史和人格;c)应激性事件、处境或生活危机。
必须清楚确定上述第三个因素的存在,并应有强有力的证据尽管可能带有推测性)表明,如果没有应做就不会出现障碍。如果应激源较弱,或者不能证实时间上的联系(不到2个月),则应根据呈现的特征在它处归类。
包含:文化休克;正常人的悲哀反应;儿童住院症。不含:儿童分离焦虑障碍(F93.O)
症状表现涉及几种类型的情绪,如焦虑、抑郁、烦恼、紧张、愤怒。焦虑和抑郁症状可符合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F41.2)或其它混合性焦虑障碍(F41.3)的标准,但它们的突出程度还不足以诊断为更为特异的抑郁或焦虑障碍。在儿童,同时存在尿床、吸吮手指等退行性行为的反应,也采用这一类别。
适应障碍的鉴别诊断:
急性应激障碍:是在创伤后几小时到几天内出现触景生情的强烈的焦虑反应,症状持续3月内全部康复。适应障碍是在持续压力开始时候或之前就出现功能降低,焦虑较平缓,压力过后症状逐渐缓解。
创伤后应激反应:有触景生情的逃遁和自发的“闪回”联想,社交退缩拒绝帮助很常见。
激动型抑郁症:自发的坐立不安,烦躁难受,哀叹呼叫,甚至捶胸顿足,头撞墙,绝望苦恼晨重夜轻变化,不少有躁狂+焦虑的特点。
焦虑症:阵发的无名恐慌,没有相应的环境压力,伴有躯体紧张(植物神经紊乱)或惊恐阵发。
神经症:神经症症状与适应障碍非常相似,神经症的焦虑抑郁几乎是持续性的长期存在,间歇性波动,如果症状与刺激有关那只是病人的主观归因或投射,并不是客观的因果关系,其躯体不适与刺激事件也是平行的,对健康的期望值更高,更多眼高手低的社会动机,道德洁癖也更突出;如神经衰弱:好高务远,眼高手低,上进心强,耐力毅力差,劳累后全身不适,心烦易怒等等。适应障碍的病前人格与神经症有较大差异。焦虑抑郁显然与情景有关,他是善于逃避困难、推诿找借口骗自己的人,他是患得患失,得过且过的人。
神经性抑郁(心境恶劣):长期的病情反复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压力诱发的,伴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忧虑担心,症状缓解不彻底。其症状及病前性格与适应障碍最相似了。
躯体疾病继发:很多躯体及疾病会继发焦虑抑郁,但多数是久病的结果,不是反复发作的。
癔症样反应:适应障碍可能集体发作,很像癔症样反应。但癔症是因病得福,相应焦虑少,纠正治疗症状的愿望不迫切,症状戏剧性变化快,总是在有人的场合发作。
人格障碍:社交行为和情感障碍从童年就开始了,终身稳定,患者对自己的行为问题是自我适应的,缺少排异情感和动机,可能出现暂时的适应障碍,此时可以做两种共病诊断,如偏执人格的抑郁性适应障碍。
1.药物治疗,简单经济有效,但维持治疗要2年以上为宜。
2.心理治疗,至少2年,见效慢效果可疑,费时费钱。必须家长也参与治疗。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