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怎么办

时间 : 2009-11-25 22:34:34 来源:www.wangdoor.com

[摘要]

腹泻是婴幼儿夏季高发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当患儿腹泻时,有的医生强调限制饮食或干脆禁食。经专家研究发现,禁食对腹泻反而有害无益。

  医师认为,腹泻时患儿大多都会出现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如果进食太少的话,患儿处于饥饿状态,会引起肠蠕动增加和肠壁消化液分泌过多,进而加重腹泻。所以,专家建议患儿腹泻时,应多补充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多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和酸中毒。

  医师针对患儿腹泻,开出饮食禁忌注意事项:腹泻时忌食菠萝、柚子、西瓜、青菜、菠菜、白菜、辣椒等含长纤维素的水果和蔬菜;忌食豆类、豆制品等易引发胀气而加重腹泻的食物;少食鸡蛋、鸭蛋、奶类等高蛋白质食物;少食脂类食物,不要用植物油给患儿做饭;忌用广谱抗生素,以免使腹泻加剧。可服用一些肠道微生物制剂或酸奶;生活上注意不要着凉,尽量不给患儿使用凉席,注意饮食器具的卫生。

在门诊中,最常遇到的婴儿问题,除了一般的感冒外,大概就是肠胃道发炎,腹泻的问题了。门诊常见年轻的父母抱着幼儿忧心忡忡的问:“怎么办啊!我的宝贝一吃就拉,整天哭闹,会不会是肠病毒感染?”年轻的父母,关心有余,经验不足,他们以为,拉肚子当然就是‘肠’病毒感染!加上前年各大报纸上的渲染,更让他们慌了手脚。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给年轻的父母们一个正确的观念及态度,来面对小宝宝的腹泻。

怎样才算腹泻?

腹泻的定义是指大便的‘量’、‘次数’及其中的‘含水量’增加。其实婴儿每天排便的次数,随个人体质及喂养方式而有差别。一般说来,从三天一次到一天三次都可以是正常的。喂母奶的婴儿每天排便的次数会比喂配方奶粉的婴儿多;较小婴儿的排便次数会比较大婴儿多。所以,与其强制规定排几次便以上算是腹泻,不如与各个婴儿平日的排便‘习惯’作比较,只要排便的次数及量明显的比平日多,或含水量大增成为稀便或水便就可算是腹泻。

那些原因会引起婴儿腹泻?

我们可以依腹泻期间的长短,将之分为二周以内的急性腹泻及超过二周的慢性腹泻。因为两者的造成原因,及医师的处理原则并不相同。

急性腹泻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和食物过敏。感染性的腹泻可以是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腺病毒,肠病毒…..〉或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志贺氏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过敏性腹泻则导因于婴儿的特殊体质,或因副食品添加不当而造成。有时服用某些抗生素也可能因改变肠道正常菌种的生态,而引起腹泻。

慢性腹泻则常见于对牛奶蛋白过敏,或醣类耐受性不良的婴儿。有时婴儿在急性肠炎之后,因肠粘膜受损,也会引起暂时性的果醣或蔗糖耐受性不良,导致较长时间的腹泻。另有少数的婴儿因为消化道较敏感,容易在每次进食后不久排便,这种情形通常每次排的量不多,且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

婴儿腹泻会不会造成什么后遗症?

严重的急性腹泻时,由于大量的水份及电解质的流失,容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失衡。这两个问题若不能即时加以改善,可能进一步造成体温调节失常,心肺功能失常,休克,及肾衰竭。而慢性腹泻的主要问题在于长时间的肠道吸收不良,导致营养不足,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婴儿腹泻时应该如何照顾?

急性腹泻时,最重要的是避免脱水及电解质失衡的发生。严重时,医师会适时适情的处方止泻剂及输液治疗的目的就在这里。止泻剂,输液治疗,甚至抗生素的使用与否,自有医师的专业判断。家长在信任医师的处置之余,可以透过医师的建议,作一些配合性的处置。如,暂时停止添加新的副食品;喂食配方奶粉的小孩子,若腹泻较严害,父母可依其严重程度,暂停或减半配方奶粉的喂食,待腹泻慢慢缓解后,再逐渐调整回去。这当中可让婴儿服用医用口服电解质液,以补充水份及电解质的流失。一般市售的运动饮料,电解质量不足且含糖量太高,不适合取代医用口服电解质液,用于婴儿。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婴幼儿腹泻怎么办”相似的文章

更多>>

婴幼儿腹泻疾病

1.粪便检查: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 2.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显示肠道吸收不良。 3.X线及内窥镜检出病变位置,运动功能状态,胆石等。 4.超声。 5.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有条件者应作大便培养,电镜...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