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5 07:44:21 来源:www.studa.net
婴儿双额颞硬膜下脓肿诊治1例,药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关键词】脓肿
硬膜下脓肿是指颅内发生化脓性感染后脓液累积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腔的脓肿。硬脑膜下腔是一个潜在的间隙,无间隔,脓液不易局部聚集,可侵袭至单侧大脑半球凸面、外侧裂、大脑镰、小脑幕及颅底部等部位;而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有大脑镰间隔,脓肿不易跨过中线至对侧大脑半球,所以双侧硬脑膜下脓肿极为罕见,至于婴幼儿双额颞硬膜下脓肿至今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双额颞硬膜下脓肿病例报道如下:
患儿,男,11月。以“头部外伤三月伴发热1周”为主诉入院。受伤即刻头颅CT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此次入院前头颅CT示:“双额颞硬膜下积液”。入院查体:体温38.0℃,神志清,精神差。前囟张力高,脑波动良,颈抵抗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血白细胞为28.0×109/L,中性细胞为76.1%,淋巴细胞为17.9%。入院后局麻下行前囟穿刺术,双额颞穿出液为黄绿色脓液。双侧脓腔取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置换,并置管持续引流。术后化验示:穿刺液细菌均为沙门氏菌。选取敏感抗生素行全身抗炎及脓肿腔冲洗引流(持续引流10天)治疗。两周后复查头颅CT示:双额颞脓液明显增多,以右侧为著。遂再次行经前囟穿刺双侧硬膜下脓肿腔置管引流术,持续引流10天。于1月后再次复查头颅CT示:右额颞硬膜下脓肿量仍多,左侧基本吸收。遂于局麻下行右额颞顶硬膜下脓肿钻孔冲洗引流术,术中见脓肿腔壁层厚达1.0cm,冲洗脓肿腔并置管持续引流,引流量约50~100ml/日。引流10天后复查头颅CT示:硬膜下脓肿明显减少,脓肿壁厚。遂拔除引流管。患儿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后随访8个月,患儿病情平稳,无后遗症,复查头颅CT示:双侧硬膜下脓肿完全吸收,右侧脓肿壁逐渐吸收变薄。
引起硬膜下脓肿的常见原因为副鼻窦炎所致;其次为其他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扩展所致;第三为在开放性颅脑损伤及颅脑损伤术后引发感染使然。隐源性感染则极为罕见,其脓肿范围广泛,脓液不仅沿大脑表面扩展,甚至侵犯到脑底面。
本例患儿无明确感染史,虽有头部外伤史,但无开放性损伤及头皮裂伤等病史,考虑本例患儿为隐源性感染,CT平扫表现为双额颞部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影。隐源性感染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多有头部外伤史,高龄者好发,无毒血症状。CT表现多为等密度、混杂密度或低密度“新月形”改变,但硬膜下脓肿内缘有一带状均匀强化环,同时伴有邻近脑水肿。②硬膜下积液:内板下方多位于双侧额颞部,常深入纵裂前部,近于脑脊液密度,周围无水肿,症状较轻,一般无占位效应。根据全身感染症状及前囟穿刺置管引流检查可进一步确诊。选择微创手术方法并根据患者病情可反复行脓肿腔穿刺置管引流,其可减少麻醉及手术风险,同时可避免开颅切除脓肿包膜时引起蛛网膜下腔感染、扩散等严重合并症。对于脓肿粘稠伴有絮状物不易引流者,可选用适量尿激酶灌洗引流,非常有效。治疗过程中应反复行腰椎穿刺检查,防止蛛网膜下腔感染扩散及防止脑积水发生。
过敏性紫癜(HSP)临床常见为皮肤、关节、胃肠道和肾脏损害外,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国外报道HSP并CNS损害发生率为0.9%,国内没有发病率统计。现就我科收治1例过敏性紫癜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报告如下。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