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11 09:34:56 来源:飞华健康网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从国内外报导及有关资料来看,能引起手足口病(HFMD)的病原型别很多,但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人肠道病毒属,其型别有CoxA5、10、16、19型及EV71型和新肠道病毒,但最常见为CoxAl6及EV71型,有的报导ECHO及Cox 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没获得进一步证实。从有关资料表明, 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的变迁。1957年在加拿大流行时首次分离出CoxAl6,数年后的报导几乎都由CoxAl6引起HFMD流行。日本从1968?1974年散发HFMD病人仍以CoxAl6分离阳性率最高。实验证明,各地分离CoxAl6野病毒与实验室保存的标准毒株在血清学上有一定差异,而每次大流行中分离的病毒株其性状也不完全?致,说明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变异,用标准免疫血清难以中和CoxAl 6变异株。日本HFMD的流行,经病原学研究证实是由CoxAl6及其变异株和EV17型交替出现,有时也可同时出现,但以某个型为主。CoxAl6变异株出现,可能人群中抗体阳性率高,在抗体影响下诱导而成的。从世界各国报导来看,七十年代前,主要为CoxAl6引起,随后EV71逐渐增多。我国八十年代以CoxAl6为主,1989年从成人HFMD病人分离出EV71型。1998?1999年HFMD流行,各地报导均以EV71型为主,台湾、香港也是如此。HFMD病原虽然型别多样,但却有许多共同的生物特性。因此了解这些病毒共同生物特性,对诊断和防治均有参考价值,它们共同特性:
①来源于人体,能引起人体肠道暂时性感染,可由人体消化道和鼻咽部分离出病毒,在正常人体血清和两种球蛋白的制品中均可发现特异性抗体。
②对乙醚有抵抗力、经20%乙醚于4℃作用18h,仍保留感染性,表明病毒结构中不含脂质。
③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20?30um。
④病毒核心为核糖核酸。
⑤耐酸试验是区别肠道病毒与鼻病毒、口蹄疫病毒的方法之一。肠道病毒在PH3.5仍然稳定,而口蹄疫病毒、鼻病毒不稳定。
⑥对阳离子稳定性,加入1克分子量的氯化镁或其他二价阳离子时,肠道病毒在50℃作用1h不被灭活。肠道病毒除了上述特性外,对已知菌素及化学治疗药物具有抗性,实验室消毒剂为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同时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这些特性为我们消毒提供了依据。
肠道病毒71型的原型株为美国的EV71BrCr株,同期的毒株还有美国的EV71JaFr株和瑞典EV71株。保加利亚代表株No258株经交叉中和实验,表明与美国株EV71BrCr、EV71JaFr及瑞典株一致。动物实验表明该毒株在猴引起CNS及po1io?1ike损害,在新生小白鼠等啮齿动物引起麻痹、肌炎、Zenker坏死等。日本1973年和1978年分离的EV71毒株具强噬皮肤性和噬神经性,但经中和实验检测,与原型株EV71BrCr并无不同。中国武汉1995年从成人手足口病人分离出1株EV71H,血清分型类似于EV71BrCr,肠道病毒通用引物II可扩增出一段154bp的5’非编码区片断,EV71H与EV71BrCr在此有12个碱基的差别,分别位于第43?61和第120?131位点处。5’非编码区被认为是与poliovirus神经毒力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相关的一个位置。有学者试图以此解释为什么此前EV71的流行在美国、澳大利亚、东欧呈po1io样,而在中国、日本、新加坡呈手足口症状。1997年以来, 东亚的EV71流行株出现了一些变化。马来西亚对其1997年从马来半岛和沙捞越地区分离出13株EV71毒株进行了测序研究,认为这些分离株至少有13个核苷酸位置完全不同于以往报道的EV71的5’非编码区序列。有报道称分离自死亡病人的毒株与具神经毒性的EV71MS高度一致。此外,从疑似手足口病患者中还检出了与Echo1、CoxA9具高度同源性的病毒毒株,腺病毒B也出现于此次流行的手足口病死亡患者中。新加坡对1997?1998年亚洲的EV71流行株进行测序分析,用RT?PCR从手足口病、无菌性脑炎、心肌炎、急性软瘫病人的分离毒株中扩增出44株EV71,其中34株为新加坡株,8株为马来西亚株,1株为日本株,1株为EV71MS,这些毒株的遗传差异在VPl、VP2、VP3的表现最为突出。新加坡有2个毒株在一段长2.9kb包括衣壳蛋白和5’非编码区主要部分的序列明显不同于EV71BrCr和EV71/7423/MS/87。基因序列中VPl的一段341bp片段显示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的毒株分属2个基因型。台湾分析1998年以来的EV71流行株认为:1998年9/10为基因C型、1/10为基因B型,2000年均为基因B型,仅两三年时间基因型就发生了变化。1997年日本的EV71流行株表现出噬神经倾向。日本对1997年从马来西亚、日本及1998年从台湾分离的EV71毒株进行了核酸序列分析比较认为:以往的毒株属EV71A1基因型,此次分离株则划为EV71A2型(马来西亚)和EV71B型(日本、台湾);分离自死亡病人的毒株分别属于EV71A2基因型、EV71B基因型。日本2000年的分离毒株,除CoxAl 6外,EV71也大体分为2个基因型,且与以往日本株不同,这些毒株更接近于EV71MS/74 23/87株。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