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颞骨骨折

颞骨骨折的概述

时间 : 2009-08-04 10:11:54 来源:中国保健

[摘要]

  颞骨骨折是头颅外伤的一部分,常由车祸、撞击额枕部、堕落等所致。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或胸、腹部等组织和器官损伤。颞骨岩部、鳞部和乳突部中以掩部骨折最多见,由于岩部与鳞部连接处固执较薄弱,以致骨折累及中耳的机会较内耳为多。

  颞骨骨折

  骨折系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地或完全地断裂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位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针灸主要用于闭合性骨折。

  小编提醒:全面了解应力性骨折

  尽管中医学对骨折早有认识,如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胫”等病名。但关于针灸治疗骨折,在古医籍中未见记载。现代有关临床报道,首见于六十年代[1]。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针灸已较广泛地应用于骨折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诸如矫治骨折后的外翻畸形、骨折手术时的针刺麻醉以及治疗脊髓折所至的截瘫等。实践证明,针灸不仅可以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对股骨颈骨折相体骨折等也有较好的效果。穴位刺激方法上,除传统针灸外,尚有电针、拔罐以及激光穴位照射等。当然,针灸仅是中西医治疗骨折中的一个方面,一般要求在整复及固定之后才能进行针灸。

  概述

  颅骨骨折多发生于颅底部,1/3的颅底骨折侵入颞骨岩部。依其骨折线分为纵行驶骨折、横行骨折及岩尖骨折三类。

  诊断:故凡头颅外伤后有听力损失、鼓膜破裂或鼓室积血、或有眩晕、或有面瘫者皆为中耳及内耳受损所致,即可诊断颞骨骨折,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线。横行骨折较易显示,X线未发现骨折时,仍不能排除颞骨骨折。

  治疗: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防止休克,观察脑组织损伤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等,及时处理,预防继发感染。局部治疗应在无菌条件下,清除外耳道的积血及污物等。鼓膜损伤时,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忌滴药或冲洗,以防中耳感染。如有脑脊液耳漏,应保持外耳道无菌,不可填塞外耳道,全身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多数可自愈。长期不愈的脑脊液耳漏,于病情好转后行脑膜修补术。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描述

  颞骨骨折是头颅外伤的一部分,常由车祸、撞击额枕部、堕落等所致。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或胸、腹部等组织和器官损伤。颞骨岩部、鳞部和乳突部中以掩部骨折最多见,由于岩部与鳞部连接处固执较薄弱,以致骨折累及中耳的机会较内耳为多。

  症状体征

  骨折类型及临床表现 通常以骨折线与岩部长轴的关系,将颞骨骨折分为3种类型:

  1、纵行骨折最多见,占70%―80%,骨折线常起自颞骨鳞部,通过外耳道后上壁、中耳顶部,沿颈动脉管,至颅中窝底的棘空或破裂空附近,因骨折线多于骨迷路前方或外侧穿过,故极少伤及内耳,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常被撕裂,中耳结构受损。常有耳出血、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约20%发生面瘫,多可逐渐恢复,或可累及颞颌关节,约有20%的纵行骨折可两侧同时发生。

  2、横行骨折较少见。约占20%,多由头颅压缩性损伤引起。骨折线常起自颅后窝的枕骨大孔,横过岩锥到颅中窝,有的经过舌下神经孔及岩部的管孔(如颈静脉孔)、个别的可经内耳道和迷路到破裂孔或棘孔附近,因而骨折线可通过内耳道或骨迷路,还可将鼓室内壁,前庭窗、蜗窗着列,故常有耳蜗、前庭及面神经受孙症状。如干音性聋、眩晕、自性眼震、面瘫其血鼓室等,面瘫的发生率约占50%,且不易恢复。

  3、混合型骨折更少见,常由于颅骨多发性骨折,以致颞骨同时发生纵行与横行骨折线,即造成鼓室、迷路骨折,出现中耳与内耳症状。 上述各型颞骨骨折可同时伴有脑膜损伤,发生脑脊液耳漏,从外耳道流出含糖的清水样液,初期或可混有血液,骨折后第1―2日内危险性较大,持续昏迷危险性更大。

关键词: 颞骨骨折 概述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颞骨骨折的概述”相似的文章

更多>>

颞骨骨折疾病

高分辨率CT检查:①纵形骨折:最多见,约占70%~80%,CT上骨折线与岩锥长轴平行,由于骨折多位于骨迷路前方,并不贯穿骨迷路,故常无内耳损伤,而主要损伤 中耳 结构,并可合并听小骨的脱位,骨折以及面神经管的...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