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07-31 15:13:24 来源:39健康网
太田痣是遗传或某些胎内原因所引起的皮肤黑素细胞分化异常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并常波及巩膜等组织的色素性病变。
太田痣又称上腭部褐青色痣、伊藤痣,是1938年日本太田正雄首先报道,波及巩膜及受三叉神经支配的面部皮肤的蓝褐色斑状损害。太田痣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亦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太田痣皮损多分布在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区域。太田痣可以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双侧型几种。
1.轻型太田痣
(1)轻眼眶型:淡褐色斑,仅限于上下眼睑
(2)轻颧骨型:淡褐色斑,仅限于颧骨部
2.中型太田痣 深蓝色至紫褐色,分布于眼睑、颧骨及鼻根部
3.重型太田痣 深蓝色至褐色,分布于三叉神经的第一、二支支配区
4.双侧型太田痣 约占5%。
此外,日本还提出了如下分类:
1.轻型太田痣(又分眼窝型、颧骨型、前额型、鼻翼型)。
2.中等型太田痣
3.重型太田痣
两侧性分布的太田痣分为:对称型(又分中央型、边缘型)、非对称型。
根据颜色太田痣分为:褐色型、青色型。
根据组织学特点太田痣分为:浅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临床多呈褐色) 、深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 皮深层,多呈青紫色)、弥漫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全层,多呈紫青色)。
根据年龄太田痣分为:早发型(出生后数年内)、迟发型(青春期以后)。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