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07-31 13:58:29 来源:健康人
治疗措施导致的感染 气管插管、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等所致医源性感染,抗休克不力或抗休克同时未防御感染导致全身性感染。
烧伤后病原菌侵入是多途径的。
1 外源性因素 主要指环境细菌污染,如:泥土、不洁的衣物、敷料等。由于皮肤这一最外层防御屏障被破坏,细菌易于侵袭到深层组织。
3 消化道及烧伤肠源性感染 严重烧伤后,肠道内细菌生态学遭到破坏,肠黏膜因缺血而通透性增加,或者肠道功能紊乱,肠道细菌及毒素易于通过肠黏膜进入血液,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受抑制,机体内细菌生长繁殖活跃而致病。烧伤肠源性感染主要原因: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紊乱、肠黏膜屏障的损害、免疫功能受抑制等。
4 治疗措施导致的感染 气管插管、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等所致医源性感染,抗休克不力或抗休克同时未防御感染导致全身性感染。
5 烧伤创面感染 是感染的最主要途径,烧伤创面是细菌的理想培养基,是烧伤感染的策源地,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为非侵袭性感染和侵袭性感染:
5.1 非侵袭性感染(noninvasiveburnwoundinfection) 病原菌增殖,局限在焦痂层或焦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在临界量以下,属创面局部感染。
5.2 侵袭性感染(invasiveburnwoundinfection) 细菌增殖,并侵犯烧伤组织周围和(或)烧伤组织以下未烧伤的健康组织内,组织细菌定量检测,每克组织细菌含量据菌种的不同达103~106不等(以往均为105个Pg组织),属全身性感染。烧伤创面脓毒症(burnwoundsepsis),又称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首先由美国陆军烧伤研究所Teplitz等于1964年提出,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伴毒素吸收(全身性感染,血培养阴性),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伴细菌侵入血循环(全身性感染,血培养可以阳性)。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