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07-24 15:13:01 来源:大众医学
口咽部乳头状瘤是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悬雍垂、软腭、腭弓、扁桃体表面及舌部。常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术中易出血。
口咽部乳头状瘤是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悬雍垂、软腭、腭弓、扁桃体表面及舌部。常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术中易出血。1998年1月~2005年1月我院采用微波治疗口咽部乳头状瘤12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52例;年龄9~70岁,病程3个月~5年。病变部位:悬雍垂47例,软腭32例,腭弓27例,扁桃体表面14例,舌部6例;瘤体<3mm 56例,3~5mm 63例,>5mm 7例。术后将瘤体组织送病检,均诊断为乳头状瘤。
1.2 治疗方法 采用珠海和佳生产的EBH-IV型耳鼻喉综合治疗仪,选择功率40~50W,用脚踏开关控制,患者取坐位,用1%丁卡因喷咽3次行粘膜表面麻醉或用1%利多卡因注入瘤体根部作局部浸润麻醉,待麻醉成功后,嘱患者张口,辅以非金属压舌板,充分暴露瘤体组织,将消毒好的微波针状辐射器紧贴或刺入瘤体根蒂部,踩下脚踏开关,将肿瘤切除,然后对瘤体基底和周围组织热凝1~3s。
1.3 结果 126例患者均一次性治愈。局部粘膜光滑,无疤痕,随访3个月~3年,无复发。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当医生告知口咽部长有肿物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思想负担,有的恐癌,有的担心治疗效果。因此,护士必须掌握患者心理特点,耐心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详细介绍口咽部乳头状瘤的性质,微波治疗的优点和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和精神压力,取得配合。
2.1.2 做好咽粘膜麻醉,麻醉前用0.9%生理盐水漱口,清洁口腔,然后进行咽粘膜麻醉,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对丁卡因过敏者禁用丁卡因,可改用1%利多卡因麻醉,无药物过敏史者喷麻药后也不能离开治疗室,应严密观察麻醉效果和过敏反应,应嘱患者将麻药含在口内,切勿咽下,以免影响麻醉效果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1]。
2.1.3 微波辐射器必须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检查微波机各部件是否接好,电压是否正常,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2 术中护理 微波辐射器必须紧贴或刺入乳头状瘤根蒂部,热凝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损伤正常组织,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变化,患者出现心慌,胸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暂停治疗,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2.3 术后护理 术后禁食、禁水1~2h,预防误吸,3d内避免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以免引起伤口不适或影响创面的愈合,加强口腔护理,进食后用朵贝氏或淡盐水含漱,预防伤口感染。嘱患者按时服用抗菌药物3d,抗病毒药物10~14d,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3 讨论
3.1 乳头状瘤由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的良性肿瘤,表面粗糙或呈菜花状,色淡红或灰白,但良性的乳头状瘤亦有恶性变的可能,因此,对于年龄>40岁的或多次复发的患者,瘤体切除后,必须对基底和周围组织再次热凝3s,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复发,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有复发者可再次微波治疗。
3.2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生物热效应对组织起着热凝的作用,微波加热升温快,停止后降温也快,它不同于电凝、激光、冷冻对组织的损伤有一个热或冷的传导过程,导致治疗近端组织损伤重,远端轻;而微波治疗只要在辐射范围内,组织损伤是均匀的,而在辐射范围外对组织损伤轻[2]。此外,微波治疗还能使组织发生凝固坏死,治疗区域边界清楚,深浅一致,无炭化、气雾及出血等现象[3]。
3.3 本组患者均一次性治愈,无并发症,我们的经验是:严格掌握微波治疗的适应症,术者操作细致,将瘤体要切割干净,又不能误伤正常组织,术前术后要加强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和口腔护理不可忽视,它是保证手术成功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微波治疗口咽部乳头状瘤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有效、患者痛苦小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对瘤体较大,基底较宽或疑有恶性变的口咽部乳头状瘤,仍需采用常规的手术切除后再行微波热凝治疗,术后抗病毒治疗,才能保证手术效果,预防复发。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