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低血糖

新生儿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时间 : 2009-07-16 17:11:52 来源:认知 诊断 预防 治疗

[摘要]

新生儿出生后血糖浓度有一段自然下降继而上升的过程,并且许多低血糖的新生儿并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长期以来低血糖的定义一直未完全统一。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全血血糖<2.2mmol/L应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而不考虑出生体重、胎龄和日龄。

新生儿出生后血糖浓度有一段自然下降继而上升的过程,并且许多低血糖的新生儿并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长期以来低血糖的定义一直未完全统一。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全血血糖<2.2mmol/L应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而不考虑出生体重、胎龄和日龄。

  新生儿发生低血糖时有的出现症状,有的无症状。低血糖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激惹、多汗、苍白、无力、哭声弱、喂养困难或饥饿感、心动过速等,继而出现烦躁、震颤、眼球异常转动、阵发性青紫、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临床表现可能与脑的葡萄糖供应不足有关,低血糖时间越长,对脑的影响越大。根据引起低血糖的病因不同,临床上可分为4型。

  (一) 早期过渡型

  窒息、重型溶血病、糖尿病孕妇的婴儿出生后早期易发生低血糖,但一般无症状,有症状者多发生于生后6~12小时,病程短暂且症状轻微。

  (二) 典型或暂时性低血糖型

  孕妇曾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双胎儿、小于胎龄儿( 由于母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起 ),可出现典型低血糖症,多发生在出生后2~3天。大多为暂时性,预后良好。

  (三) 继发性低血糖型

  原发疾病如硬肿症、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继发低血糖症,但症状常不易与原发疾病区别。

  (四) 持续性或反复性低血糖

  比较少见,如由于糖原累积症、增糖素缺乏症或先天性垂体功能不全引起的低血糖症。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病因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凡血糖低于2.2mmol/L( 40mg/dl )的新生儿,不论足月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其发生率在足月儿中约占0.1%~0.3%,早产儿占43%。 常见的病因有:

  (一) 糖原储备和消耗不平衡

  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肝糖原储备不足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也与糖原异生功能低下、胰高血糖素反应迟钝有关。新生儿患病时易发生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和低血压,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并出现无氧代谢,加速糖的消耗,使血糖降低。

  (二) 糖调节机制不平衡

  维持血糖平衡主要依赖胰岛素促进糖原生成和增糖素促使糖原分解。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胰岛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过多,常在出生后4~6小时发生低血糖,可持续至生后48小时。

  (三) 糖原分解障碍

  糖原累积症和小于胎龄儿可能由于糖原分解减少而发生低血糖。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治疗

  预防重于治疗,对易发生低血糖的新生儿定时监测血糖,及早补充糖水或静脉补液,保证足够热量,并注意保暖。 预防重于治疗,对易发生低血糖的新生儿定时监测血糖,及早补充糖水或静脉补液,保证足够热量,并注意保暖。血糖低于2.5mmol/L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开始治疗。予口服或鼻饲10%葡萄糖液,每次2~6ml,每2小时一次,直到血糖水平稳定。如血糖仍不升则改为静内滴注10%葡萄糖液。

  对有症状者均应静脉滴注葡萄糖液,首剂用10%~15%葡萄糖5~lOml/kg,然后用10%葡萄糖,每日60~80ml/kg,或以每分钟5m1/kg的速度滴注葡萄糖液,维持血糖水平在2.2mmol/L以上。以后改用5%葡萄糖液,并逐渐减量。重症低血糖需快速输入葡萄糖每分钟15~20mg/kg,如无效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每日5mg/kg,或口服泼尼松每日lmg/kg,到症状消失24~48小时。也可肌内注射胰高血糖素每日0.02~0.1mg/kg,每4小时一次,以动用自身糖原。

关键词: 新生儿低血糖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新生儿低血糖是怎...”相似的文章

更多>>

低血糖疾病

实验室检查: 1.空腹血浆胰岛素和血糖测定 非肥胖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24μU/ml可认为是高胰岛素血症,然而有时空腹胰岛素值即使正常,相对血糖值已增高,当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血浆胰岛素应降至10μU/...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