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07-13 16:38:19 来源:中华网健康
人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杆菌引起全身感染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较为少见。1989年8月我院首次发现类鼻疽败血症患者。
由于基础疾病覆盖,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死亡率极高,致使医疗护理诊断较为困难。1990年1月至1999年10月,对进入我院诊疗确诊为类鼻疽病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诊断技术的研究和革新,诊断率较满意,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
于我院诊疗的以寒战发热为主诉而病因不明的7786例患者,经细菌学、血清学鉴定和部分具有胸部X线特征,临床确诊为类鼻疽病患者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1岁,平均44.5岁。
2、方法
2.1特异指征筛选
对42例类鼻疽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检验项目、体温表现、用药效果、好发年龄等多项指征参照文献进行编码。与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病、革兰氏阳性球菌病、非典型肺炎病(病毒、支原体)进行比较。
2.2数码计算
根据筛选出的特异指征优化组合,按顺序分7组,进行概率分析和数码计算。每组的第一项为1,第二项为2,第三项为4,把每组的阳性征数相加,从而得出各组序位数码,和由各组序码按顺序排列的序列数码,然后对照序列数码区别诊断疾病。
2.3患者病情转化指征记录及应用抗生素疗效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
3、结果
3.142例类鼻疽病患者,死亡25例,占59.52%,治愈17例,占40.48%。
3.2从类鼻疽病的临床特征筛选出其较为特异21项。
第一位数代表寒战发热,发生率42/42(100%)、发热>39℃,发生率42/42(100%)、弛张热发生率42/42(100%);
第二位数代表白细胞>10×109/L发生率20/42(47.6%)、分叶核白细胞>80%发生率20/42(47.6%)、ALT>30U发生率17/42(41%);第三位数代表血小板25mm/h发生率30/34(89%)。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