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探究

时间 : 2009-07-09 15:51:04 来源:健康向导

[摘要]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本病的病原为病毒。1976年南朝鲜李镐汪报告在黑线姬鼠趄鲜亚种的肺和肾组织中发现了朝鲜出血热抗原的存在,并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证实其具有特异性。1978年用非疫区黑线姬鼠首次分离到可以传代的朝鲜出血热病毒,此病毒已分别在A-549(人肺癌)传代细胞及大白鼠传代,定名为“朝鲜出血热病毒”或称“汉坦病毒”。并证实苏联、日本、瑞典、芬兰和我国发生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为同一种病原所致。我国对本病病原学和血清学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1981年我国也用同样方法分离到EHF病毒。还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疫区的褐家鼠肺组织及绿猴肾(Vero-E6)细胞中分离到病毒,并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单核白细胞、骨髓细胞、淋巴结、肝、肺、肾等组织中直接分离到病毒,在短时间内本病病毒抗原体检测方法已经较广泛地应用于特异性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阐述了病毒生物学性状,理化特性;对于病毒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过程、病毒株的抗原性以及生物性状和分子结构等也有了初步了解。
  本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属,称为汉坦病毒属。电镜可见病毒为圆形中等大小的颗粒,平均直径约120nm(90~160nm),有双层包膜,表面有微突,包膜内为颗粒线状结构,感染细胞的胞质内常见较多的包涵体。病毒的核酸为单链、负性RNA型,分大(L)、中(M)、小(S)三不同片段。病毒蛋白由四个结构蛋白组成,即G1、G2为为包膜糖蛋白,NP为核蛋白,L蛋白可能为多聚酶。G1、G2蛋白上存在中和抗原和血凝素抗原,并能诱导中和抗体。病毒对脂溶剂很敏感,易被紫外线及γ射线灭活,一般消毒剂(碘酒、酒精、福尔马林等)均可将病毒杀灭。自然情况下,本病毒仅对人引起疾病。在宿主动物中表现为隐性持续感染,无症状及明显病变。现有两种动物模型:一为感染模型,供分离和培养病毒及感染试验用,如长瓜沙鼠,家兔人工感染后可产生一种短程和自限性感染。另为致病模型,供发病机理及研制疫苗用。如将本病毒接种于2--4日乳龄小白鼠脑内,能产生全身弥漫性感染,并发病致死。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E6)及大白鼠肺原代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株对病毒繁殖敏感,可用于病毒分离、增毒、诊断抗原的制备及研究特效药物等。此外,敏感的正常的二倍体细胞还可以用于疫苗研制。美国、日本和我国均已研制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在血清学诊断、病毒鉴定、抗原分型以及疫苗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相似的文章

更多>>

流行性出血热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 (2)白细胞分类: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