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当今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其中
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体病例的 80%。目前 ,医学界对脑卒中病因、病理生理加深了研究 ,尤其是脑损害机制研究的突出进展 ,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病因是大脑供血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梗死 ,因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要的措施是尽快恢复脑血流。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溶栓。
脑缺血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机制十分复杂 ,包括一系列继发性的病理生理变化 ,如细胞内外水电解质失衡、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自由基的损伤以及能量代谢障碍等等。如果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时单纯应用溶栓来恢复血流 ,上述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仍在进行的。因此必须同时采取脑保护治疗措施 ,打断上述继发性损害机制以及所引发的恶性循环 ,从而为神经功能的修复提供理想的环境。
目前较多应用的脑保护治疗包括钙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NMDA受体阻断剂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1)以及亚低温疗法等措施。值得一提的是被广泛使用且效果较确切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 1)注射液。此药除了具有减轻上述继发性损害的作用外 ,同时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及修复的作用。因此有学者把它称为“神经病变修复药”。
脑卒中患者在进行溶栓及脑保护两项治疗措施的同时 ,也应该及早地介入康复治疗 ,以防止肢体畸形和挛缩 ,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通过溶栓、脑保护以及康复治疗“三管齐下” ,脑卒中患者将有可能更好地恢复。
小编提醒: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外科频道
(实习编辑:陆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