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弱视

小心弱视找上你的宝宝

时间 : 2009-03-28 13:13:22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

  6个月的晨晨吃奶的时候总是喜欢偏向一侧,一换位置就哭着不吃了。1岁的淇淇在阳光下总是咪着眼睛,不敢看东西。2岁的天天下楼梯的时候总是找不准楼梯的位置,为此没少摔跤。医生为这三个宝宝做出了相同的诊断是:弱视。   对于弱视你了解多少,它是由何引起?又该如何预防?在它找上宝宝之前,先对它彻底了解一下吧。   什么原因让弱视找上宝宝   专家解释说“弱视是宝宝比较常见的眼病,得了弱视眼的宝宝外表看起来和正常宝宝一样,只不过他的视力很差,看东西很模糊。弱视的出现并不偶然,主要因为宝宝总用一只眼睛看东西,而使另一只眼睛视力下降。另外,它还和妈妈在怀孕时期的营养和家族的遗传有关。”所以即使是刚出生的宝宝也可能有弱视的危险。爸爸妈妈应该注意观察宝宝的视力发育,因为尽早的发现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注意宝宝的这些征兆,小心弱视就要来了   1、总是斜视着看东西。宝宝斜视看东西时,通常只使用一只眼睛,而另一只眼睛则不能注意所看的东西。长此以往,宝宝的大脑皮层就是抑制斜视的那只眼睛传入信息的冲动,慢慢地这只眼睛就会变成弱视。   2、在阳光下一眼眯缝怕光。这说明宝宝两只眼睛的屈光度已经出现差异,怕光的那只眼睛会变得越来越“胆怯”,视力也会随之下降。   3、喜欢歪头、偏脸看书。不正确的读书姿势会影响宝宝的视力。而且总是歪着看东西,宝宝可能会形成斜视,之后演变成弱视。   4、看东西的时候很吃力,喜欢凑得很近。有这种表现的宝宝说明视力已经有问题,爸爸妈妈要特别注意。   5、喜欢愣神或专注某物时出现了“对眼儿”。   给宝宝做好预防   1、别让宝宝的眼睛受伤。家里的那些比较尖利的东西最好放到宝宝够不到的地方,宝宝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别让他磕了碰的。   2、阳光强烈的时候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所以尽量避免让宝宝接触强烈的阳光,可以给他带个太阳镜。   3、看电视要有限制。电视画面跳跃闪动,切换速度非常快,会让宝宝的眼睛处于紧张状态,所以要限制宝宝看电,每天看电视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还要跟电视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   4、3个月内的宝宝最好不要给他看日光灯,可以在床头准备一个小台灯,把灯光向强的方向打。   5、喂奶姿势不要只在一个方向喂,以免一只眼睛视网膜被压制而受到损坏。   6、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身体坐正,眼睛不要离书太近。   7、做好定期视力检查。每次体检医生会为孩子检查视力,不过要特别注意孩子6个月和2岁的时候,这两个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8、给孩子多吃些对眼睛有好处的食物。含钙食物:虾、海带、大豆、蔬菜、牛奶、花生、橘、橙和蛋黄等。含维生素a的食物:猪肝、鸡肝、蛋黄、牛奶、羊奶等。含核黄素的食物:牛奶、干酪、瘦肉、蛋类、酵母和扁豆等。含维生素c、b的食物:鲜枣、柑橘、西红柿、马铃薯、肉类、动物肝、肾和乳类。含锌的食物:牡蛎、牛肉、牛肝、猪肉、蛋类、花生、核桃、土豆、黄瓜、胡萝卜、西红柿、苹果等。   tips:宝宝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   弱视治疗效果与治疗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治疗的效果越好。1~3岁的宝宝进行弱视训练最适宜。   小编推荐:《弱视孩子要多用眼》――小儿弱视一般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视力低于正常且不能完全矫正者(矫正视力≤0.8),即称为……详情请点击查看 养眼 不止是吃胡萝卜而已 眼睑出现小污点是肾结石表现 7招 预防人老眼花 N类隐形眼睛 n类戴法 最关注眼科文章TOP10排行榜 你拥有20/20正常视力吗 三大近视手术 4类人不宜做 点错眼药水小心失明 近视患者面对电脑易得青光眼 伟哥可能引发永久性视力损害 更多眼科最新资讯,请关注39眼科频道――中国第一眼科疾病门户 (实习编辑:王俏茹)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小心弱视找上你的...”相似的文章

更多>>

弱视疾病

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视力 检查,外眼及眼底检查 ,屈光检查 ,斜视检查,固视性质检查,双眼单视检查,视网膜对应检查,融合功能检查,立体视觉 检查。 1.激光干涉视力 激光干涉视力(1aser interfere...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