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抗精子抗体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两类方法:① 针对抗体产生的机制,通过禁欲或使用避孕套,以隔绝精液抗原的刺激,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抗体的产生;② 根据不育发生的机制,克服造成不育的障碍,在有抗体存在的情况下,积极施行人工受精(AIH)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创造建立妊娠的机会。第一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长期禁欲或使用避孕套都不易被接受,使用免疫抑制剂亦难以完全抑制抗体的产生。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第二种方法。
凡不育夫妇,不论哪一方带有抗精子抗体,只要在宫颈黏液或精浆中查明有抗精子抗体存在,精子穿过宫颈黏液时,都可能完全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把丈夫的精液注入子宫腔内,施行 AIH,有可能提高妊娠机会。
一、避孕套疗法
避孕套疗法,是对携带抗精子抗体不孕妇女的一种治疗方法,要求至少 3~ 6个月期间,在性交时使用避孕套,其原理是,让妇女长时间地避免与精液抗原接触,通过隔绝抗原刺激,抑制抗精子抗体的产生。这种方法,在抗精子抗体发现之前,已经有人采用。因为性交频繁的妇女,往往呈现不育的倾向,在一般较长的时间内与丈夫分隔或实行禁欲之后,妊娠率反而会提高。Franklin,Dukes(1964年)曾报道在 43 例原因不明不育妇女中,有 31 例检出
精子凝集抗体,占 72.1% ,其中 13 对夫妇长期禁欲或使用避孕套之后,抗体效价逐渐降低,有9例获得妊娠。不过后来的研究指出,血中精子凝集抗体的存在与
不孕症并无平行关系,血中精子凝集抗体不是不孕妇女所特有,在一般已婚妇女和孕妇的血中,精子凝集抗体的检出率亦很高。1981年 Isojima改用定量精子制动化试验测定原因不明不孕妇女血中的精子制动化抗体,并观察抗体效价与使用避孕套的关系。
使用避孕套疗法后,虽然血中精子制动化抗体效价会降低,但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不用避孕套,保持正常性生活的情况下,血中抗体效价亦有很大变化,若连续追踪测定精子制动化抗体,在抗体效价降低期间,积极施行 AIH,会获得妊娠的可能。不过从抗体与不孕的关系来说,宫颈黏液中的抗体比血中的抗体更为重要。因血循环是一个独立系统,血中抗体可以渗出至宫颈黏液,但宫颈管局部亦会产生抗精子抗体。宫颈黏液是阴道精子上行受精必经的关口,所以,对避孕套疗法来说,弄清宫颈黏液中的抗体效价变化与不孕关系更为重要。
二、类固醇激素疗法
类固醇激素疗法,是利用肾上腺皮质醇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大量使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抑制抗精子抗体形成,以达到降低血中和性器官内分泌液中的抗体效价,改善精子在女性性器官内上行和受精的内在环境。1970年 Bassili和 Elalfi首先采用皮质醇激素疗法给细胞性免疫引起的少精子或无精子症不孕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每日口服泼尼松 40mg,连续 2周,以后递减,9 周后完全停服。治疗 18 例,其中 9 例(50% )精子数上升,1 例妊娠成功。以后使用激素治疗的人逐渐增多,治疗效果亦各不相同。激素疗法可分为 3种,即短期大剂量疗法、中剂量疗法和较长时间使用的小剂量疗法。
(一)短期大剂量疗法
一般对有抗精子抗体的
男性不育患者,反复短期大剂量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从妻子月经周期第 21天起,连续 7d服用甲泼尼龙,每日 96mg,妊娠不成功者,下次月经周期第21天起,再作同样治疗。短期大剂量给药方法,虽有成功妊娠的报道,但由于
恶心、
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及面部发热、出疹、神经痛、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较大,常致中途停药。
(二)中剂量疗法
采用中剂量逐减的服法,香山浩二采用每日口服脱氢可的松 40~ 60mg,每 3~ 4d减少10mg,减至 5mg/d,再维持 3~ 5d后停药。这种方法不良反应减少,还未见中途被迫停药者。
(三)小剂量疗法
每日口服地塞米松 2~ 3mg,连服 9~ 13 周,以后经 7 周减量停药。De Almeida等用此法,使血中有精子细胞毒性抗体的 67% 病例,精浆中有精子凝集抗体的 58% 病例的抗体效价降至测不到的水平,其中有 20% 患者获得妊娠。
皮质醇激素疗法,最初只用于治疗男性不育症。由于皮质醇激素有影响排卵和致畸的危险,所以对女性不孕症患者使用时必须慎重。但对强烈希望怀孕,而血中又查出抗体的不孕妇女,可试用大剂量皮质醇激素疗法。目前判断它的治疗效果还为时过早,尽管至今尚未见有使用皮质醇疗法出现排卵的障碍和畸形儿出生的报道,但皮质醇激素对早期受精卵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因此香山等人建议,在服用皮质醇激素期间的妇女,实行避孕为好。